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科技背包”助力湿地濒危物种保护 
发布时间:2025-08-13 11:58:30           来源:包头市林业和草原局

在2025年7月12日举办的“康复野生动物回归自然”活动中,一只放归自然的猎隼格外引人注目,它背上佩戴着一个特殊的“小背包”。这并非普通行囊,而是科研人员研究鸟类生态行为的得力助手——鸟类追踪器。

这款追踪器仅鸡蛋大小,重约62克,却能实时监测位置、速度、海拔高度、体温及活动量等多项指标。依靠太阳能持续供电,设备可长期运行。科研人员通过其定时回传的数据,能精准掌握放归鸟类的活动状态与生存状况。一旦数据异常,救护人员可迅速响应,实施救护,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追踪器还解答了一个核心问题:“它们回归自然后去了哪里?”。科研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研判其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路线,掌握物种活动规律和栖息环境偏好,进而为目标物种开展针对性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目前,这只猎隼已飞离放归地14公里,抵达艾不盖河支流附近,监测数据显示其状态良好。

这只猎隼于2025年4月21日因伤获救,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护理后康复,经评估符合放归标准,因此在本次活动放归自然。

自2022年起,包头市湿地保护中心与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共同开展湿地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与研究。截至目前,已为多只康复放归的珍稀鸟类(如白尾海雕、草原雕等)佩戴追踪器,初步掌握了其迁徙路线、活动范围等关键生态行为特征。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救护工作,运用前沿科技助力湿地濒危物种保护,推动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再上新台阶。

猎隼广泛分布于包头市全境,常栖息于开阔地带,是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区域生态健康水平。猎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等级,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入选国家“十四五”期间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档  :
分享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保护总站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苑东街23号
电话:0471-3380600 邮编:010020
蒙ICP备19003945号-1
 

“科技背包”助力湿地濒危物种保护 

发布时间:2025-08-13
来源: 包头市林业和草原局
朗读

“科技背包”助力湿地濒危物种保护 , 在2025年7月12日举办的“康复野生动物回归自然”活动中,一只放归自然的猎隼格外引人注目,它背上佩戴着一个特殊的“小背包”。这并非普通行囊,而是科研人员研究鸟类生态行为的得力助手——鸟类追踪器。这款追踪器仅鸡蛋大小,重约62克,却能实时监测位置、速度、海拔高度、体温及活动量等多项指标。依靠太阳能持续供电,设备可长期运行。科研人员通过其定时回传的数据,能精准掌握放归鸟类的活动状态与生存状况。一旦数据异常,救护人员可迅速响应,实施救护,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追踪器还解答了一个核心问题:“它们回归自然后去了哪里?”。科研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研判其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路线,掌握物种活动规律和栖息环境偏好,进而为目标物种开展针对性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目前,这只猎隼已飞离放归地14公里,抵达艾不盖河支流附近,监测数据显示其状态良好。这只猎隼于2025年4月21日因伤获救,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护理后康复,经评估符合放归标准,因此在本次活动放归自然。自2022年起,包头市湿地保护中心与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共同开展湿地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与研究。截至目前,已为多只康复放归的珍稀鸟类(如白尾海雕、草原雕等)佩戴追踪器,初步掌握了其迁徙路线、活动范围等关键生态行为特征。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救护工作,运用前沿科技助力湿地濒危物种保护,推动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再上新台阶。猎隼广泛分布于包头市全境,常栖息于开阔地带,是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区域生态健康水平。猎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等级,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入选国家“十四五”期间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 

在2025年7月12日举办的“康复野生动物回归自然”活动中,一只放归自然的猎隼格外引人注目,它背上佩戴着一个特殊的“小背包”。这并非普通行囊,而是科研人员研究鸟类生态行为的得力助手——鸟类追踪器。

这款追踪器仅鸡蛋大小,重约62克,却能实时监测位置、速度、海拔高度、体温及活动量等多项指标。依靠太阳能持续供电,设备可长期运行。科研人员通过其定时回传的数据,能精准掌握放归鸟类的活动状态与生存状况。一旦数据异常,救护人员可迅速响应,实施救护,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追踪器还解答了一个核心问题:“它们回归自然后去了哪里?”。科研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研判其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路线,掌握物种活动规律和栖息环境偏好,进而为目标物种开展针对性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目前,这只猎隼已飞离放归地14公里,抵达艾不盖河支流附近,监测数据显示其状态良好。

这只猎隼于2025年4月21日因伤获救,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护理后康复,经评估符合放归标准,因此在本次活动放归自然。

自2022年起,包头市湿地保护中心与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共同开展湿地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与研究。截至目前,已为多只康复放归的珍稀鸟类(如白尾海雕、草原雕等)佩戴追踪器,初步掌握了其迁徙路线、活动范围等关键生态行为特征。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救护工作,运用前沿科技助力湿地濒危物种保护,推动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再上新台阶。

猎隼广泛分布于包头市全境,常栖息于开阔地带,是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区域生态健康水平。猎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等级,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入选国家“十四五”期间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