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林草科技

林草科技

  • 呼伦贝尔市圆满完成2025年草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监...

    2025-10-14 朗读

    呼伦贝尔市圆满完成2025年草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监测核查工作 , 为全面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严格按照市林草局工作部署,圆满完成2025年全市草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监测核查工作。本年度,呼伦贝尔市草种繁育基地任务面积达5.32万亩,涉及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农垦集团和林业集团。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积极组建技术服务组历时两个月,深入各项目区开展实地监测核查,同时针对草种繁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精准的现场技术指导。工作中,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始终严把质量关,严格依照《内蒙古自治区草种基地建设项目管理指南》开展监测核查工作。技术人员对羊草各生育期的生长状况、种子及草产量进行了科学记录与系统分析。同时,积极创新监测手段,应用“地空协同”模式,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与现场样方采集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掌握种子田长势及地块落实情况,确保了监测核查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优质牧草种子是保障生态修复有种可用的前提条件、是推进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呼伦贝尔实现草畜平衡、可持续发展、打赢治沙攻坚战的核心所在。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将持续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全力配合主管部门工作,为呼伦贝尔市草种繁育基地建设保驾护航,为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贡献林草科技力量。

  • 自治区林科院成功联合举办北疆林草科技讲坛——防...

    2025-10-13 朗读

    自治区林科院成功联合举办北疆林草科技讲坛——防沙治沙专题研讨和标准宣贯会, 9月27日-29日,由自治区林学会、自治区林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鄂尔多斯市科协联合主办,自治区林业标委会和自治区林科院荒漠所承办的“北疆林草科技讲坛——防沙治沙专题研讨和标准宣贯会”在鄂尔多斯市成功召开。会议以“科技引领・绿色赋能——新时代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为主题,吸引区内外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及行业代表,共同探讨防沙治沙技术创新,共商防沙治沙良策,共推技术标准落地应用,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注入科技动能。开幕式由自治区林学会秘书长赵学军主持,鄂尔多斯市科协党组书记丁玲、自治区林科院院长秦富仓、林学会副理事长白锦贤先后致辞。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林科院杨文斌研究员、自治区林科院秦富仓院长和内蒙古农大郭月峰教授分别作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应用以及高水分效率产业技术简述》《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思考》和《黄河流域重点生态脆弱区柠条灌木林保育技术研究》的报告。特邀报告环节,10位专家围绕沙化土地治理、沙地植物研究、沙区资源开发(酸枣、梨园)、无人机飞播等主题交流,开展相关技术标准宣贯,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区域实践-产业融合”全领域。会议期间还发布《致全区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号召以科技赋能治沙事业。此次会议不仅为“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科技与智力保障,更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推广技术模式,在弘扬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的同时,凝聚行业共识,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意义深远。

  • 兴安盟林草局与科技协会共同举办林草产业智慧统计...

    2025-09-22 朗读

    兴安盟林草局与科技协会共同举办林草产业智慧统计与数据分析培训班 , 为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密切协同,9月17日,“智汇林草·科普赋能—林草产业智慧统计与数据分析培训班”在兴安盟科右前旗举办,培训由盟科技协会与盟林草局共同举办,盟林学会和盟林研所承办,邀请中国林科院教授李剑泉现场授课,盟科技协会副主席刘宇欣,盟林草局副局长贾小明出席并讲话,全盟林草产业科技相关人员共40余人次参加培训。刘宇欣在讲话中对全盟近年林草产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将始终以服务全盟学会协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为重要职责,支持学会开展各类惠民科普行动。贾小明表示,做好智慧统计与数据分析,对全盟精准把握林草产业发展态势、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大家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智慧统计工作对林草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岗位实际强化专业学习;要学以致用,将此次培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熟练掌握并运用智慧统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提高工作质效,为全盟林草产业高发展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为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林草产业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培训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理论授课环节,授课专家以《林草产业智慧统计与数据分析》为题,紧密结合兴安盟林草事业发展需求,系统解读了国家统计法规和政策文件及行业标准,详细讲解了林草产值情况统计报表的标准格式、统计范围界定、核心指标含义和逻辑关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常用统计方法和计算公式,并对林草综合统计注意事项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其间,培训开展了互动交流环节,专家就参训学员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与会人员互相交流讨论,分享好的工作经验,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探讨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互学互鉴、共同提升的良好氛围。实践教学环节,大家实地前往科尔沁镇特色林果种植基地和巴日噶斯台镇林下基地,现场观摩特色林果种植管理等林草产业发展模式,了解了基地生产规模、产值效益、带动农户增收等实际情况,专家结合基地实际情况,围绕“林草产业数据采集技巧”“产值核算实操方法”等内容进行现场指导,向大家讲授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统计工作中,帮助学员深化对智慧统计工作的理解,切实提升实操技能。此次培训内容聚焦实际需求、针对性强,兼具政策理论高度和实践操作深度,有效填补了兴安盟林草产业智慧统计领域的知识空白,提升了参训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林草产业统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工作中,将积极运用智慧统计和数据分析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兴安盟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精准、有力的数据支撑。

  • 政企协同赋能林草治理 包头市达茂旗林草局与小草科...

    2025-09-28 朗读

    政企协同赋能林草治理 包头市达茂旗林草局与小草科技共研智慧林草项目 , 为升级草原检测手段、提升草原治理效能,进一步强化林草治理整体水平,近日,包头市达茂旗林草局与小草科技公司围绕“智慧林草与应用开发项目”召开专项座谈会,就项目建设核心内容、实施路径等展开深入沟通。双方聚焦构建智慧化林草治理体系,确定以“指挥中枢+感知网络+终端赋能”为核心框架,推动林草治理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精准化转型。一是建成一体化指挥中枢。打造覆盖全域的林草资源生态核心数据库,搭建“一屏统览”的林草资源“驾驶舱”平台,开发跨业务、跨层级的智能分析功能,为林草治理决策提供科学化、协同化支持。二是构建“空天地”立体感知网络。通过部署无人机巢、在重点区域设置高点视频监控系统、集成多源遥感数据服务,实现林草资源监测、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区监管以及执法的精准化与高效化,既满足实时瞭望巡查需求,也强化宏观检测能力。三是推进一线巡护执法现代化。为草管员巡护及执法人员配备集成化智能装备,建立“人在干、天在看、云在算”的智慧巡护管理模式,打通外业作业与内业管理的一体化协同流程,实现人员管理、外业作业的标准化与可视化。 此次座谈会为双方合作奠定基础,后续双方将围绕上述目标,进一步细化技术方案、明确实施节点,推动智慧林草项目落地见效,助力达茂旗林草资源保护与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 阿拉善盟:林草科技推广示范培训见真效 

    2025-09-17 朗读

    阿拉善盟:林草科技推广示范培训见真效 , 9月16日,在阿左旗巴润别立镇上海嘎查阿拉善盟旱生灌草种子及种苗繁育基地,由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主办、阿拉善盟林业草原和种苗工作站承办的阿拉善盟林草技术推广示范现场培训班赢得了全体学员的点赞。培训班改变传统模式,用三个“真”字诀,为林草科技推广工作提质增效。真场景。田间地头成为“天然课堂”,本次培训将教学点直接设在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试验地,来自林草种苗行业50余名学员脚踏泥土,在专家、项目负责人带领下,走进花棒、苜蓿、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示范田,现场学习花棒育苗技术、苜蓿水肥一体化管理以及腾格里无芒隐子草在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中的作用,这种“置身其中”的沉浸式体验,让每一项技术都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真问题。培训学员带着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而来,从苗木培育的土地如何整理、滴灌带如何铺设、播种量与苗木产量如何控制,到地埋式滴灌的节水效果和适宜本地区“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使用的种苗种类等开展了热烈讨论,这些来自林草种苗生产的现实问题成了培训的核心内容,参训学员们各抒己见,直面问题关键。真连接。本次培训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持续服务的起点。秋季造林工作即将开始,培训学员既有育苗单位代表,也有造林建设企业负责同志,学员在学习林草科技推广内容的同时,相互推介,对秋季苗木供需情况进行了讨论,技术、信息、资源在此无缝对接,体现了从“短期培训”到“长期合作”的真连接。    下一步,阿拉善盟林业草原和种苗工作站将持续开展林草科技推广示范工作,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受益,让科技的种子在更广阔的林草大地上生根发芽,为推进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 兴安盟林草局开展中央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自查工作 

    2025-09-12 朗读

    兴安盟林草局开展中央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自查工作 , 为做好自治区林草局对中央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终期验收和绩效评价准备工作,9月10日,兴安盟林草局改革发展和科技科和盟林研所相关人员组成工作组,对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文冠果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和“大果榛子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开展自查工作。工作组实地深入扎赉特旗阿拉坦花嘎查和突泉县水泉镇试验基地,现场查看文冠果、大果榛子的株高、冠幅、挂果等生长指标,细致查验技术推广过程中土壤改良、水肥管理、防寒措施等关键措施落实情况和品种成活率。同时,工作组对照项目实施方案、技术档案、资金使用台账等资料,逐一核查项目进度、技术推广台账完整性、资金拨付与使用规范性,确保自查工作无死角、无遗漏。经现场综合查验,两个项目的苗木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技术推广效果符合项目预期要求。近年来,兴安盟木本油料种植业发展迅速,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盟文冠果栽植面积达18万亩,大果榛子栽植面积5.3万亩。此外,盟林研所高度重视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开展相关技术培训6次,授课内容涵盖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简介、栽培关键技术、整形修剪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苗木繁育技术等,培训人次达到300人以上,有效提升了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种植户的科学种植水平与实操能力,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为木本油料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下一步,盟林研所将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工作,加强对试验基地的后期管护指导,持续完善技术档案与绩效佐证材料,确保项目达到建设要求,为兴安盟林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

  • 自治区林科院在固沙先锋植物沙蓬根际细菌群落结构...

    2025-09-24 朗读

    自治区林科院在固沙先锋植物沙蓬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9月19日,自治区林科院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与修复青年创新团队围绕“沙蓬不同发育阶段根际细菌群落动态特征”在国际知名自然科学类期刊《Journal of Arid Land》(JCR二区,中科院三区,影响因子3.1)发表题为“Rhizosphere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Agriophyllum squarrosum (L.) Moq. during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研究论文,为更好的预测和认识沙区沙蓬根际细菌代谢潜能和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得到了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24LHMS03017)和自治区林科院科研能力提升“揭榜挂帅”项目(2024NLTS03)的资助。根际细菌在植物健康和生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营养物质吸收和抵御不利环境,如营养胁迫、干旱和风蚀。沙蓬由于其耐干旱和耐风蚀的特性被称为固沙先锋植物。然而,沙蓬不同发育阶段面临不同程度的风蚀和养分胁迫等,其根际细菌群落特征及生态功能如何协同变化不得而知。本次研究聚焦沙蓬不同发育阶段根际细菌群落和潜在生态功能特征,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测序分析沙蓬不同发育阶段根际细菌群落差异,利用PICRUSt预测细菌生态功能,采用热图分析细菌、功能群和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沙蓬幼苗期的优势属为泛菌属,节杆菌属在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枯萎期均为优势属。在沙蓬生殖生长期,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细菌功能群的膜运输、信号转导和环境适应性增强发生在幼苗期;碳水化合物代谢增强发生在营养生长期;能量代谢、脂代谢和其他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显著增强发生在生殖生长期。根际细菌群落丰度、功能基因和根际土壤养分在沙蓬不同发育阶段协同变化。该研究为荒漠化土地“微生物驱动”的植被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下一步,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与修复青年创新团队将基于前期研究成果,聚焦可培养功能细菌与沙生植物的协同建植机制,重点解析特定功能菌株(如固氮菌、溶磷菌)如何通过促进植物根系发育、改善土壤微环境等途径,提升沙生植物成活率及土壤改良效率,为构建基于微生物强化的低成本、可持续沙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奠定科学基础。原文链接:http://jal.xjegi.com/EN/10.1007/s40333-025-0028-4  图1 沙蓬不同发育阶段形态注:a,幼苗期;b,营养生长期;c,生殖生长期;d,枯萎期图2 沙蓬根际细菌的多样性(a1-a4)和PCoA分析(b)注:S,幼苗期;V,营养生长期;R,生殖生长期;W,枯萎期图3 沙蓬根际细菌在门(a)和属(b)水平的相对丰度注:S,幼苗期;V,营养生长期;R,生殖生长期;W,枯萎期 图4 沙蓬根际细菌与土壤养分的斯皮尔曼相关性注:SOM,土壤有机质;AN,速效氮;AP,速效磷;AK,速效钾;Su,蔗糖酶;Ur,脲酶;Pr,中性蛋白酶;Ph,中性磷酸酶;Ca,过氧化氢酶;*,P<0.05;**,P<0.01图5 沙蓬根际细菌功能PCA分析注:S,幼苗期;V,营养生长期;R,生殖生长期;W,枯萎期图6 沙蓬根际细菌群落与二级功能基因的关系注:GM,全球和概览地图;CM,碳水化合物代谢;AM,氨基酸代谢;EM,能量代谢;CVM,辅助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MT,膜运输;ST,信号转导;CCP,细胞群落-原核生物;Tr,翻译;LM,脂代谢;XBM,外源生物降解和代谢;NM,核苷酸代谢;RR,复制和修复;OAM,其他氨基酸的代谢;SMB,其他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FSD,折叠,分类和降解;TPM,萜类化合物和多酮类化合物的代谢;GBM,聚糖的生物合成和代谢;*,P<0.05;**,P<0.01

  • 打造“绿色样本” 生物多样性监测专用物联网智能物...

    2025-09-04 朗读

    打造“绿色样本” 生物多样性监测专用物联网智能物候相机在保护区投入使用, 为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监测水平,守护珍贵的樟子松林生态资源。近日,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生物多样性监测专用物联网智能物候相机的安装调试工作并投入使用,标志着保护区生态监测体系向智能化、精准化又迈出关键一步。此次引入的监测设备,由北京智能知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经深圳市乘方检测认证有限公司严格检测,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生态保护行业标准。该设备具备高分辨率防水、声纹联动、360°旋转监测、多时段植被监控等功能,支持红外照射距离达100米,可精准识别生物行为并回传数据,适应保护区-45℃至80℃的极端环境,为长期、连续的生态监测提供可靠技术支撑。保护区管理负责人表示,生物多样性监测智能物候相机的投用,将突破传统监测手段的局限,实现对樟子松林生物多样性、物候变化的实时捕捉与数据分析。通过AI智能识别、数据远程传送等技术,科研人员可高效掌握动植物分布、生长周期及生态互动规律,为生态修复、物种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作为我国重要的樟子松种质资源库,红花尔基樟子松林肩负着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重任。此次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实践,不仅为保护区筑牢“智慧监测网”,也为高寒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创新示范,助力打造生态保护与科技融合的“绿色样本”。未来,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持续深化智能监测应用,推动生态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力守护这片北疆绿色屏障的生机与活力。

  • 政协调研破难题 林草科技求创新 

    2025-09-03 朗读

    政协调研破难题 林草科技求创新 , 9月2日,阿拉善盟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戈明带领调研组一行,围绕“加强林草科研工作及成果推广转化”主题,对阿拉善盟林草局开展民主评议并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阿拉善盟林草局有关领导及二级单位负责人向调研组详细汇报了全盟林草科技工作的整体情况。重点围绕林草科研及成果推广转化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林草科研资金投入、项目支撑、科研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情况,防沙治沙、沙生植物选育、林草种质资源、林草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其在林草生态建设、产业发展领域推广转化应用情况,林草科研成果推广转化体系、路径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情况,林草科研产学研协同、与林草企业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及需求对接情况,制约林草科研工作及成果推广转化的困难和问题,对加强林草科研工作、推进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建议、机制创新建设和技术服务建议等七个方面展开。政协调研组认真听取了汇报,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对阿拉善盟林草局在科研及成果转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肯定,同时结合调研情况和我盟实际,就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下一步,阿拉善盟林草局将结合工作实际吸纳借鉴经验,聚焦问题短板,强化工作举措,着力提升林草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全盟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 “科技背包”助力湿地濒危物种保护 

    2025-08-13 朗读

    “科技背包”助力湿地濒危物种保护 , 在2025年7月12日举办的“康复野生动物回归自然”活动中,一只放归自然的猎隼格外引人注目,它背上佩戴着一个特殊的“小背包”。这并非普通行囊,而是科研人员研究鸟类生态行为的得力助手——鸟类追踪器。这款追踪器仅鸡蛋大小,重约62克,却能实时监测位置、速度、海拔高度、体温及活动量等多项指标。依靠太阳能持续供电,设备可长期运行。科研人员通过其定时回传的数据,能精准掌握放归鸟类的活动状态与生存状况。一旦数据异常,救护人员可迅速响应,实施救护,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追踪器还解答了一个核心问题:“它们回归自然后去了哪里?”。科研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研判其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路线,掌握物种活动规律和栖息环境偏好,进而为目标物种开展针对性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目前,这只猎隼已飞离放归地14公里,抵达艾不盖河支流附近,监测数据显示其状态良好。这只猎隼于2025年4月21日因伤获救,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护理后康复,经评估符合放归标准,因此在本次活动放归自然。自2022年起,包头市湿地保护中心与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共同开展湿地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与研究。截至目前,已为多只康复放归的珍稀鸟类(如白尾海雕、草原雕等)佩戴追踪器,初步掌握了其迁徙路线、活动范围等关键生态行为特征。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救护工作,运用前沿科技助力湿地濒危物种保护,推动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再上新台阶。猎隼广泛分布于包头市全境,常栖息于开阔地带,是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区域生态健康水平。猎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等级,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入选国家“十四五”期间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