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2人被评为第四批国家林草科技创新人才,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第四批国家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评审结果,我局推荐的2人被评为第四批国家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内蒙古农业大学李国婧教授被评为第四批国家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内蒙古农业大学党晓宏副教授被评为第四批国家林草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 截至目前,我区有3个团队入选为国家林草科技创新团队、2人入选为国家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为国家林草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
林草科技成果发布(第四批), 为加快推进林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切实发挥科技对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局遴选了一批近年来我区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完成的具有先进性、成熟性、实用性,覆盖面广、推广应用价值高的科技成果,内容涵盖种质资源收集与繁育、治沙造林、林草经营管理、林草产业(经济林)、有害生物防治等领域,我局将对这些成果信息分批次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网站”公开发布,促进林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切实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第四批发布的内容为19项林草领域相关专利,生产单位如需要这些技术,请与成果持有单位联系。同时,我们真诚希望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将优秀的科技成果信息提供给我局,我局将协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我区林草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附件:19项林草相关专利
首期草原主题“国家林草科技大讲堂” 在内蒙古开讲, 2月24日,第29期“国家林草科技大讲堂”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本期主题为“生态草种培育与草原生态修复技术”,这是大讲堂开播以来首期草原领域为主题的直播培训活动。国家林草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连志视频连线出席并讲话,内蒙古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强出席主会场活动并致辞。 王连志表示,内蒙古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草原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近年来内蒙古林草局十分重视草原科技发展,不断强化技术研发与技术推广工作,为内蒙古草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取得了积极成效。 马强指出,国家林草科技大讲堂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隆重举行,我们将通过大讲堂的举办,进一步推广草原生态修复和草种繁育利用技术,扩展相关知识,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林草工作储备经验、积蓄力量。 本期“大讲堂”聚焦生态草种培育与草原生态修复技术,特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种苗总站、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6位知名专家围绕野生草种质驯化与选育技术、内蒙古草种扩繁与典型模式、旱生牧草选育与生态应用技术、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技术及应用、典型草原割草场可持续刈割与培育技术等专题进行线上授课。大讲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全国涉草省(区、市)各级林草部门有关管理和技术人员,涉草企业、合作社代表和农牧民、高校涉草专业师生等通过电脑、手机终端线上收看。直播活动通过中国林草教育培训网、江西林技通云平台、央视频、抖音等进行直播。截至目前,线上点击观看量突破42万人次。 “国家林草科技大讲堂”由国家林草局主办,授课内容主要涵盖林草生态保护修复、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林草灾害防控等领域。自2021年4月开播以来,共开班29期,180多名专家授课,累计培训林农林企和提供林业技术咨询等服务突破4300万人次;融合央视频、学习强国、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构建媒体矩阵,累计发布林业技术视频310集,累计点播量2000余万人次,服务对象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力提高了科技成果的知晓率,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进了科技成果的贡献率,得到广大林农和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欢迎和好评。
自治区公布第一批“科普示范基地”“科技推广基地”阿拉善盟林业草原研究所榜上有名, 阿拉善盟林业草原研究所“荒漠植被生态种植及生态监测科普示范基地”被选为自治区科技厅第一批科普示范基地和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第一批林草科技推广基地,成为阿拉善盟“双首批”科技推广示范基地。 基地位于巴彦浩特镇苁蓉集团肉苁蓉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设有荒漠肉苁蓉优质高产种子繁育技术推广与示范区和阿拉善荒漠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综合观测场,是一个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生态监测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基地围绕当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以应用技术研发为抓手,以院校联动为导向,以专家服务基地为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融合的推广模式服务于社会大众。 科研人员依托基地进行基础研究,编制了蒙汉双语版技术手册一套、制作科教宣传片一部,制修订地方标准7项、获得良种审定1项、软著11项,创建了一个具有引领性集成配套科技成果、较强科技支撑团队、可持续运行发展机制的林草科技推广基地和科普示范基地的集合。阿拉善盟林业草原研究所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发挥示范基地的集聚、引领作用,推动全盟沙产业高质量发展。
赤峰市苹果、梨、榛子、李通过中国森林认证, 近日,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联合体)经营的苹果、梨、榛子、李通过中国森林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此次认证范围为46.36公顷的苹果、梨、榛子、李,审核小组依据GB/T28951-2021《中国森林认证 森林经营》、GB/T 39358-2020《中国森林认证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GB/T 28952-2018《中国森林认证 产销监管链》标准,对联合体经营范围进行前期调查、现场审核、森林认证培训、与林农座谈、查验资料、文字审核和利益相关方访谈等认证工作,同意通过森林认证审核,推荐认证注册。 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联合体)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审核通过,标志着果树经济林发展由传统粗放式经营管理迈入了规范可持续经营阶段。这种以科研机构与企业融合的联合体带动发展模式,将在改进生产技术、提升经营水平,提高产品认知度和附加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我市林果业持续提质增效,促进林农稳定增收,助力我市乡村振兴。
鄂尔多斯市“蒙枣”红枣和“查干淖尔试验场”通过中国森林认证, 鄂尔多斯市“蒙枣”红枣和“查干淖尔试验场”通过中国森林认证 近日,鄂尔多斯市“蒙枣”和鄂尔多斯市林草科学研究所“查干淖尔试验场”通过森林经营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审核,获得中国森林认证证书。此次认证范围涉及58公顷蒙枣和查干淖尔试验场466.67公顷林地,审核小组按照认证程序和审核计划完成了文件审核、远程交流、利益方调研等流程,认为查干淖尔试验场森林经营活动、蒙枣生产经营活动符合中国森林认证体系相关标准要求,通过主审核。并于2022年12月20日颁发了“查干淖尔试验场”和“蒙枣”中国森林认证证书。 森林认证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查干淖尔试验场”和“蒙枣”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经过认证的森林和产品,通过申请加载CFCC+PEFC联合标识,不但可以实现产品精准溯源,还加持了绿色、健康的“身份证明”,从而提高其信誉度、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助推林业产业走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
林草科技成果发布(第三批), 为了加快推进林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切实发挥科技对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局遴选了一批近年来我区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完成的具有先进性、成熟性、实用性,覆盖面广、推广应用价值高的科技成果,内容涵盖种质资源收集与繁育、治沙造林、林草经营管理、林草产业(经济林)、有害生物防治等领域,我局将对这些成果信息分批次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网站”公开发布,促进林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切实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第三批发布的内容为林草经营管理和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18项技术成果,生产单位如需要这些技术,请与成果持有单位联系。同时,我们真诚希望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将优秀的科技成果信息提供给我局,我局将协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我区林草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附件:1.林草经营管理技术成果 2.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成果
闫德仁:黄沙为伴,播绿北疆, 人物档案 闫德仁,博士,1962年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现任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国林学会、中国土壤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风蚀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全国防沙治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内蒙古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智库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和自治区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全国和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和新世纪“321”人才工程,获内蒙古首届(2013)科技标兵称号,内蒙古自治区“流动沙地治理技术创新研究团队”及“创新先锋号”带头人。 1986年由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毕业分配到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长期在内蒙古沙区从事沙漠治理技术、土壤肥力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先后参加或主持国家和内蒙古“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科技攻关课题,以及技术推广项目、984项目、国家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林草局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科技推广三等奖1项,内蒙古林业厅科技贡献1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主编出版或参与编写专著等15部,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负责编写发布实施行业或地方标准10项。 01与沙漠结缘,一生无悔 1986年,闫德仁怀着把沙漠变绿洲的理想,在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志愿一栏中,郑重地填上“内蒙古”三个大字,从此便与内蒙古沙漠治理结下了不解之缘。曾经有人问过他,为何选择了沙漠治理这条艰辛之路,他说:“巧合或缘分选择了自己曾经非常讨厌的沙漠作为研究对象,而且鬼使神差地一干就是30多年。其中的原委至今我也说不清楚,是我选择了治理沙漠,还是治理沙漠选择了我。但不管怎样,我始终秉承着谦虚学习、认真敬业、勤于思考、不断探索的精神,从工作中寻找快乐,在新的发现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做一个不辱使命的人”。 与黄沙相伴30多年,闫德仁走遍了内蒙古的五大沙漠、五大沙地,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与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并依据科研成果,不断总结提炼沙漠治理技术模式,主要有流动沙丘分部位治理技术模式、平缓沙地灌草固沙综合技术模式,直播生物沙障治理流动沙地技术模式,风蚀坑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直压立式PE纱网沙障固定流动沙地技术模式,高大流动沙丘黄柳杨柴混交林固沙模式及荒漠藻生物结皮综合技术固沙模式等,为促进了内蒙古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成效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 02潜心科研,成果丰硕 参加完成的“半干旱区沙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历经10余年的综合系统研究,将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以沙地水分平衡和风沙流运移规律为基础,完善了沙障配置的理论基础,解决了流沙治理中沙障配置和行带式造林配置的技术问题,并根据自然植被分布的趋水性规律及其结构特征,创造性地提出“行带式固沙造林配置模式”和“沙地适宜植被盖度、合理造林密度配置以及适度治理”的观念,构建区域沙地生态建设的“生态产业体系和林业综合防护体系,成功解决了我国治沙工程建设的科学方法和优化模式。在鄂尔多斯沙区示范推广10万亩;在科尔沁沙地辐射推广20万亩。本成果技术成熟、创新点多,对指导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意义重大,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 主持完成的“流动沙地植被重建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项目,基于流动沙地固沙造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历时16年从流动沙丘风蚀积沙规律、生物肥岛固沙沙障的构造技术、高大密集流动沙丘混交林固沙配套技术、流动沙地直播生物沙障固沙技术、活沙障植被恢复效应评价和流动沙地综合防护体系构建技术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流动沙地植被重建综合配套技术。按照"分区治理,突出重点,适度造林"的现代防沙治沙新思路,以固沙沙障设置和区域综合生态防护体系建设为中心,按照自然斑块划分造林地块,适当采取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充分利用沙地已有植被的活力和恢复能力,增加沙地物种多样性,提高了流动沙地植被固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植物固沙的综合生态防护作用。该成果2013年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完成的“固定沙地活化风蚀坑土壤风蚀控制与植被恢复技术”项目,鉴于风蚀坑是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其他作用影响的一系列气候地貌过程,风蚀坑不仅是沙质草原区沙丘活化的明显标志,而且也是固定沙地活化的主要发生类型和表现形式。表层土壤坍塌后,下伏的大量沙物质裸露,并通过风蚀堆积使土地沙漠化扩展,这种“风蚀破口”是流动沙地不断扩展的物质基础,直接导致流动沙地面积扩展,并呈现出较密集的斑点状流沙分布景观,使土地逐渐丧失生产力,最终形成大面积的流动沙地景观。因此,本项目研究基于固定沙地活化风蚀坑危害,以及导致的流动沙地问题,团队以风蚀坑积沙区和边坡治理为重点开展了沙障设置和工程生物固沙的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采取风蚀坑边坡及边缘沙源固定技术与风蚀坑积沙区阻沙技术相结合,纱网沙障+植物固沙技术相结合,以及植苗造林和灌木直播、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恢复相结合等“三结合”技术措施综合治理风蚀坑流动沙地,同时,研制了国家专利产品“直压立式带状网膜沙障铺设机”,实现了平缓流动沙地纱网沙障铺设的机械化作业,促进风蚀坑植被正向演替过程,恢复或重建近自然植被类型。该项目采用的纱网沙障固沙造林技术,在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乌珠穆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等累计示范应用面积2万余亩。发布实施地方标准3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项。2019年获得度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沙漠生物结皮层的成土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项目,采取横向(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尺度)和纵向(生物结皮层形成时间尺度)两个尺度开展研究,分别为半干旱区的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干旱区的库布齐沙漠和腾格里沙漠,采集沙漠生物结皮的顶级类型-苔藓结皮层样品,以沙漠生物结皮层的土壤肥力形成特点和构成肥力的主要物质来源的物源关系研究为主线,从生物结皮层生物残体分解矿化作用、结皮层矿质元素组成、细颗粒物溯源、腐殖质组成以及土壤肥力形成演变特征等方面,探讨生物结皮层土壤发育过程的影响机制,客观回答沙漠生物结皮层能否逐渐发育演变为土壤腐殖质层和淋溶淀积层的科学问题。 在沙漠苔藓结皮层腐殖质特征方面的研究表明,随着苔藓结皮层形成时间延长,苔藓结皮层细颗粒物质、养分含量以及土壤腐殖质组成含量显著增加。从干旱区到半干旱区气候变化,苔藓结皮层腐殖质组成含量以及胡敏酸的芳构化度和分子量也逐渐增加,其结构得到改善。表明不同气候区,沙漠生物结皮层腐殖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具有区域性变化特征。 在沙漠生物结皮层土壤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表明,通过苔藓结皮层细颗粒物和养分含量的表层富集作用,改善风沙土理化性质,并向着具有区域性土壤特性的方向发育演化。通过拦截近地表风沙流中的细颗粒物、大气降尘物质输入以及生物结皮层生物代谢产物输入及结皮层植物残体的分解矿化作用,使苔藓结皮层富集的物质经过降雨淋溶下渗过程,增加了下层风沙土细颗粒物和养分含量,并通过矿质元素的风化淋溶作用,进一步促进风沙土的发育过程。 创新点:首次开展了沙漠苔藓结皮生物残体分解矿化特征研究,并明确其对下层风沙土养分的改良作用;首次开展了苔藓结皮层矿物元素含量及其风化淋溶、硅铁铝率变化特征研究;研究了不同气候区腐殖质及其组成含量明确了沙漠苔藓结皮层腐殖质的地带性变化趋势。 03构建标准体系,规范治沙技术 防沙治沙技术的标准化对提高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质量具有促进作用。为此,在总结多年的科研成果和生产经验基础上,围绕流动沙地治理、成效评价、固沙低效林改造等方面,先后负责制定并发布实施了《流动沙地沙障设置技术规程》(LY/T 2986-2018)行业标准,以及《流动沙地沙障设置技术规范》(DB15/T 535-2013)、人工灌木林主要树种平茬复壮技术规程(DB15/T557-2013)、风蚀坑治理技术规程(DB15/T 944-2015)、退化杨树防风固沙林改造技术规程(DB15/T1084-2016)、《流动沙地治理程度评价》(DB15/T 1317-2018)、《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公益林质量等级评价》(DB15/T1316-2018)、《直压立式纱网沙障固沙造林技术规程》(DB15/T 1813-2020)、《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成效监测技术规程》(DB15/T 2327-2021)、《沙袋沙障固沙技术规程》(DB15/T 2672-2022)等标准10项,构建了内蒙古防沙治沙技术标准体系,为内蒙古流动沙地治理的标准化提供了科技支撑。 1
林业地方标准宣贯暨治沙造林技术提升培训班 在呼伦贝尔召开, 为加强我区林草标准化建设,推广林草相关标准,提升治沙造林技术,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关于开展林草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科推字〔2022〕11号)》,结合《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实施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相关要求,9月19日,由自治区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局承办的林业地方标准宣贯暨治沙造林技术提升培训班在海拉尔区召开。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闫德仁、王晓江作为专家受邀前往,呼伦贝尔市及森林集团林草标准制定工作人员、各旗市区参与林草标准制定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两位专家立足当地优势开展专题讲座,宣传了《风蚀坑治理技术规程(DB15/T 944-2015)》《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技术规程(DB15/T 389-2021》,解答了防沙治沙相关政策措施。会后,专家同与会人员前往鄂温克旗孟根图雅嘎查风蚀坑、红花尔基造林地开展现场指导和实地交流。 本次培训宣传了科技创新成果,带动技术、管理、信息等要素流向基层,深化了与会人员对林业标准的制定、实施、宣传和贯彻等工作的认知,对于推进“十四五”防沙治沙规划的的目标和任务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