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林草科技

林草科技

  • 打造“绿色样本” 生物多样性监测专用物联网智能物...

    2025-09-04 朗读

    打造“绿色样本” 生物多样性监测专用物联网智能物候相机在保护区投入使用, 为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监测水平,守护珍贵的樟子松林生态资源。近日,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生物多样性监测专用物联网智能物候相机的安装调试工作并投入使用,标志着保护区生态监测体系向智能化、精准化又迈出关键一步。此次引入的监测设备,由北京智能知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经深圳市乘方检测认证有限公司严格检测,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生态保护行业标准。该设备具备高分辨率防水、声纹联动、360°旋转监测、多时段植被监控等功能,支持红外照射距离达100米,可精准识别生物行为并回传数据,适应保护区-45℃至80℃的极端环境,为长期、连续的生态监测提供可靠技术支撑。保护区管理负责人表示,生物多样性监测智能物候相机的投用,将突破传统监测手段的局限,实现对樟子松林生物多样性、物候变化的实时捕捉与数据分析。通过AI智能识别、数据远程传送等技术,科研人员可高效掌握动植物分布、生长周期及生态互动规律,为生态修复、物种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作为我国重要的樟子松种质资源库,红花尔基樟子松林肩负着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重任。此次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实践,不仅为保护区筑牢“智慧监测网”,也为高寒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创新示范,助力打造生态保护与科技融合的“绿色样本”。未来,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持续深化智能监测应用,推动生态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力守护这片北疆绿色屏障的生机与活力。

  • 政协调研破难题 林草科技求创新 

    2025-09-03 朗读

    政协调研破难题 林草科技求创新 , 9月2日,阿拉善盟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戈明带领调研组一行,围绕“加强林草科研工作及成果推广转化”主题,对阿拉善盟林草局开展民主评议并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阿拉善盟林草局有关领导及二级单位负责人向调研组详细汇报了全盟林草科技工作的整体情况。重点围绕林草科研及成果推广转化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林草科研资金投入、项目支撑、科研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情况,防沙治沙、沙生植物选育、林草种质资源、林草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其在林草生态建设、产业发展领域推广转化应用情况,林草科研成果推广转化体系、路径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情况,林草科研产学研协同、与林草企业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及需求对接情况,制约林草科研工作及成果推广转化的困难和问题,对加强林草科研工作、推进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建议、机制创新建设和技术服务建议等七个方面展开。政协调研组认真听取了汇报,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对阿拉善盟林草局在科研及成果转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肯定,同时结合调研情况和我盟实际,就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下一步,阿拉善盟林草局将结合工作实际吸纳借鉴经验,聚焦问题短板,强化工作举措,着力提升林草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全盟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 “科技背包”助力湿地濒危物种保护 

    2025-08-13 朗读

    “科技背包”助力湿地濒危物种保护 , 在2025年7月12日举办的“康复野生动物回归自然”活动中,一只放归自然的猎隼格外引人注目,它背上佩戴着一个特殊的“小背包”。这并非普通行囊,而是科研人员研究鸟类生态行为的得力助手——鸟类追踪器。这款追踪器仅鸡蛋大小,重约62克,却能实时监测位置、速度、海拔高度、体温及活动量等多项指标。依靠太阳能持续供电,设备可长期运行。科研人员通过其定时回传的数据,能精准掌握放归鸟类的活动状态与生存状况。一旦数据异常,救护人员可迅速响应,实施救护,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追踪器还解答了一个核心问题:“它们回归自然后去了哪里?”。科研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研判其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路线,掌握物种活动规律和栖息环境偏好,进而为目标物种开展针对性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目前,这只猎隼已飞离放归地14公里,抵达艾不盖河支流附近,监测数据显示其状态良好。这只猎隼于2025年4月21日因伤获救,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护理后康复,经评估符合放归标准,因此在本次活动放归自然。自2022年起,包头市湿地保护中心与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共同开展湿地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与研究。截至目前,已为多只康复放归的珍稀鸟类(如白尾海雕、草原雕等)佩戴追踪器,初步掌握了其迁徙路线、活动范围等关键生态行为特征。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救护工作,运用前沿科技助力湿地濒危物种保护,推动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再上新台阶。猎隼广泛分布于包头市全境,常栖息于开阔地带,是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区域生态健康水平。猎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等级,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入选国家“十四五”期间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 

  • 让科技赋能巡护,使生态更添保障 

    2025-08-15 朗读

    让科技赋能巡护,使生态更添保障 , 为积极响应国家对草原生态保护及防火安全的高度重视,构建完备的草原防火防控体系,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二连浩特市自然资源局为提高森林防火巡查的效率与精准度,建设启用了15座监控设施。每座监控铁塔的监控范围覆盖半径达6000m,均安装有高清可视光镜头、红外热成像仪和防火云台,使整体监测面积拓展至1700km²,实现了地面24小时实时画面不间断回传。“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测平台”具备不间断更新电子地图、隐患点上报、火情快速预警等功能。草原网格员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可依照划定的网格区域和预设路线,对林区、草原及湿地进行全面排查,重点关注偷牧、过牧、野外用火、易燃物堆积等情况。发现隐患时,可通过系统上传文字、图片及定位信息,后台工作人员实时接收并调度处置,形成“发现—上报—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以往草原网格员平均每周需对责任区内的偏远区域进行3次实地巡查,每次巡查往返路程约60公里,耗时4小时,并且受到草原地形复杂、部分区域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巡查覆盖度低。一旦发现火情后,需要通过地标辨认、GPS 大致定位等方式确定位置,需要 1-2 小时才能准确上报具体火点位置。自防火系统投入使用后,结合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和现场视频监控,能在火情发生后的10分钟内精确定位,误差不超过10米,该系统高效、灵敏地监测火情,并自动将火点坐标发送到网格员的移动终端,有效保障草原防火和草原生态安全。                      目前,通过使用防火系统,将火情识别时间从传统的1-2小时缩短至10分钟以内。每周至少减少了180公里的实地巡查路线,每周节省12小时左右的巡查时间,显著降低了巡查车辆的使用和损耗,减少了草原网格员乘车时的安全隐患。此外,二连浩特市自然资源局定期组织草原网格员开展防火系统操作培训和森林防火知识学习,并邀请技术人员讲解智能设备操作、火情研判技巧,确保每位网格员都能熟练运用智能系统,掌握火情早期处置等技能,通过“线上系统监控+线下网格巡查+应急小分队24小时待命”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防火工作从“以人防为主”向“技防+人防”转变。此套防火系统的使用更好地监管草原的生产生活和违法违规情况,改善二连浩特市草原的监督监管,一方面,它将显著提高草原防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网格化管理与先进防火系统的结合,实现对草原火灾、草原巡护、监管偷牧放牧行为具有跨时代意义,可以大程度减少火灾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广大工作人员及居民游客的防火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草原防火的良好氛围,推动草原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二连浩特市自然资源局有望将此套防火智能系统覆盖二连浩特市全境,让整个草原构建起一张智能化、立体化的防火安全网。这不仅能极大提升草原防火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有力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还能为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提供实时影像资料,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推动二连浩特市发展迈向新的高度,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更大贡献。

  • “生态扎鲁特 绘就北疆绿色新画卷”系列报道(四)...

    2025-08-15 朗读

    “生态扎鲁特 绘就北疆绿色新画卷”系列报道(四)│数智赋能绿色北疆, 走进扎鲁特旗林草智慧平台监控室,三块高清大屏正实时切换着全旗林草区域的动态画面:森林草原的火情预警、林地草地违规开垦行为的监测预警、公益林巡护的实时轨迹……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准捕捉。这里,正是扎鲁特旗林业和草原局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神经中枢”。特别是针对今年开展的毁林毁草违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工作搭建的智慧林草综合管理平台,与另外两大系统协同发力,为林草资源织就了一张“天空地”立体化防护网。作为今年集中整治工作的核心支撑,智慧林草综合管理平台是三级联动“技防”体系的关键载体。它整合卫星遥感的宏观观测、地面监测设备的实时数据、无人机巡检的动态影像,构建起全时段、全覆盖的监测网络。其中,配备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按 “固定路线巡查 + 临时随机抽查”模式对重点地块巡护,单架次可完成16公里高清拍摄,让林草区域的细微变化都能被精准捕捉。屏幕上,不同色块清晰标注着林草保护核心区、缓冲区边界,一级指挥系统统筹全旗监控设备与无人机巢、发布告警信息,各苏木镇场和嘎查村分别设二、三级监控中心,形成“智能监测—即时预警—现场处置”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一旦出现违规开垦、乱砍滥伐、非法侵占等行为,系统会自动识别并触发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至对应层级的执法人员,让监管响应更高效、处置更及时,为集中整治工作提供了精准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智慧林草综合管理平台协同作战的,还有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智能监管评估系统、公益林智能巡检系统。前者通过动态追踪修复工程进度、量化评估生态成效,确保整治区域的修复工作不打折扣;后者则通过智能终端与巡护轨迹联动,让公益林巡护人员的脚步覆盖到每一个角落,既防违规破坏,也护林木生长。从集中整治中的违规行为“零容忍”,到日常的森林草原防火监测,从修复工程的科学评估,到应急事件的快速响应,智能化技术正让林草保护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人防”精准转型。如今,全旗毁林毁草相关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林草资源保护的成效日益凸显,每一寸林草的守护都更显精准与高效。这方监控室里的大屏,不仅是科技赋能的展示窗口,更是守护林草生态的行动指南。它为集中整治工作注入强劲动能,让生态保护的每一步都精准有力,更推动扎鲁特旗在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征程上,以科技为翼迈出坚实步伐——用智能监测护航绿水青山,让每一寸林草都在科技的守护中焕发持久生机。(无人机视角监测画面)

  • 科技为“翼”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步...

    2025-08-22 朗读

    科技为“翼”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步入“声纹时代” , 近日,生物多样性声纹监测设备在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标志该林区生物多样性监测迈入“声纹时代”,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带来重大技术革新。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总面积2万余公顷,是樟子松天然基因库,栖息着貂熊、金雕等230多种脊椎动物,但林区的复杂地形和繁茂植被给传统野生动物监测添难题。此次引入的声纹监测系统,由北京智能知然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大数据中心承接安装,具备高灵敏度、广覆盖特点,在核心区、缓冲区设3个监测点位,声纹采集器可精准捕捉200米内声音,覆盖20Hz-24Hz频段,能在-40℃至60℃环境稳定运行,兼具多存储温控功能。声纹监测系统核心技术是强大AI算法通过学习保护区常见野生动物声纹特征,实时准确识别马鹿嘶鸣、雕鸮啼叫等多种声音,经卫星传输至管理局数据中心,科研人员借此掌握野生动物活动情况。安装期间,还首次识别到保护区小型啮齿动物踪迹,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新线索。该系统投入使用将为保护区生态研究带来新契机。科研人员可借助声纹数据,深入研究野生动物行为模式、种群动态及与生态环境关系,助力制定科学保护策略。未来,保护区计划扩大声纹监测网络覆盖,融合红外相机、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野生动物监测体系。

  • 自治区林科院毛乌素沙地典型固沙植被饲草结构优化...

    2025-07-24 朗读

    自治区林科院毛乌素沙地典型固沙植被饲草结构优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毛乌素沙地经过长期治理,已形成大面积以樟子松、沙柳、杨柴、油蒿等乔灌木为主的固沙植被区,显著提升了防风固沙效益。然而该区域仍面临资源利用率低、沙生灌木退化及优质牧草匮乏等问题。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与修复青年创新团队围绕“退化固沙植被区饲草结构优化技术”在国际知名农林类期刊《Agriculture》(JCR一区,中科院二区,影响因子3.6)发表研究论文,通过测定牧草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等相关指标,分析不同混播组合及比例对牧草种间竞争的影响,为毛乌素沙地固沙植被区禾、豆饲草混播物种配置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发表的研究成果题为“Effects of Legume–Grass Mixture Combinations and Planting Ratios on Forage Productivity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in Typical Sand-Fixing Vegetation Areas of the Mu Us Sandy Land”,我院为第一署名单位,我院与内蒙古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米雨晴和我院职工许宏斌为共同第一作者,我院张雷研究员和内蒙古大学潘瑞华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聚焦不同牧草的生理生态特性和生产性能对沙地区域环境的响应,表明披碱草与沙打旺以1:1的比例,混播牧草产量显著高于禾本科单播和其他混播组合。各豆禾混播组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种间竞争,且禾本科竞争能力普遍高于豆科。混播牧草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高于单播,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单播,表明混播牧草具有较高的相对饲喂价值。并由Topsis综合评价得出披碱草与沙打旺以1:1的比例混播的综合评分最高,为毛乌素沙地固沙植被区人工草地建植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图1(a)产量、营养品质和种间竞争的主成分分析;(b)PCA载荷柱状图:变量对PC1和PC2的贡献 图2 产量、营养品质与种间竞争的相关分析图3 豆科植物比例、产量和营养品质的线性拟合 本研究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2024JBGS0020)”和“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能力提升项目(2024NLTS03)”等项目资助。原文链接:https://www.mdpi.com/2077-0472/15/14/1474   

  • 呼伦贝尔市直属红花尔基林业局与呼伦贝尔联通公司...

    2025-07-18 朗读

    呼伦贝尔市直属红花尔基林业局与呼伦贝尔联通公司洽谈智慧林业综合管理平台项目 , 7月15日,呼伦贝尔市直属红花尔基林业局与呼伦贝尔联通公司就智慧林业建设项目召开专题洽谈会,双方围绕森林资源数字化管理、生态安全防护及林区智能化运营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对接。洽谈中,呼伦贝尔联通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邹艳阳介绍该公司发展历程,以及在本地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成果实践,展望未来5GA技术在林业领域的拓展应用。红花尔基林业局党委书记赫晓东结合本地区实际,借鉴南木林业局“智慧林业”成功经验,提出拟构建“六个一”智慧体系框架,即“一朵云(智慧林业云)、一张网(全域覆盖通信网)、一平台(林业基础平台)、六系统(涵盖防火监控、资源管理等功能模块)”,强调重点强化森林防火预警(如无人机巡航火情监测)、营造林地块智能管护、病虫害AI识别、禁牧区牲畜活动监管等功能,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AI算法”实现动态精准管控,布设自动化观测网络,助力林业高效高质量发展。经洽谈,双方达成以“数智融合”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初步共识,联通公司将整合联网通信、算力网络、大数据分析能力,汲取南木林业局成功经验,为红花尔基定制“智慧林业2.0”方案;林业局则提供生态管理经验与场景支撑,确保技术应用契合生态保护需求,让管护更精准、生态价值可量化、可视化,双方将合力打造呼伦贝尔智慧林业新标杆。

  • 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积极推进遗鸥保...

    2025-07-09 朗读

    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积极推进遗鸥保护区监测调查数字化建设 , 为加强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遗鸥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管控能力,完善生态环境监管长效机制,通过科技手段建立空天地一体化、上下协同、信息共享、覆盖全域的立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保护区势在必行。近期,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积极推进遗鸥保护区数字化管理系统整合优化工作,完善了“遗鸥保护区监测调查系统及数据库建设”和鸟类识别及智能统计系统,将遗鸥保护区功能区划图与行政区划图合成一张图作为监测调查底图,在野外监测调查中利用APP进行数据采集、填报,在WEB端统计输出设备设施基本情况图,实现遥感监测点位导入、分区上图、数据智能分析等功能,存储信息能与外业手持调查终端设备实时交互信息,方便了监测调查人员数据录入、导出;结合6座鸟类智能识别监控设备和10座远程监控系统,能实时监测统计遗鸥保护区鸟类种类数量,加强了监测调查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近期正在建设智能无人机自动化监测巡护设备、疫源疫病监测和野生动物救护系统,基于视觉AI算法技术进行影像采集处理及AI识别模型训练优化,实时监控湿地珍稀动物活动情况,为保护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基本上可以满足对遗鸥保护区中心水域的鸟类和其它动植物以及违法破坏行为的监测和监控,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得到逐渐恢复,最终实现遗鸥保护区高质量、可持续性保护。同时为遗鸥保护区提升数字化、现代化、规范化建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 科技赋能监测预警 筑牢林业生态防线 

    2025-06-30 朗读

    科技赋能监测预警 筑牢林业生态防线 , 为切实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多伦县林业和草原局以构建现代化监测预警体系为核心,通过创新技术手段与优化监测模式,全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网络。在技术升级方面,多伦县滦河源国家森林公园、规模化林场率先安装3套林业有害生物物联网监测系统。该系统可远程操作,集成智能诱捕、远红外虫体处理、高清影像采集等功能,利用趋光性原理精准捕获有害生物,虫体致死率超98%且完整性保持95%以上。监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实时同步至物联网平台,结合时控、光控、雨控技术,实现24小时智能化监测,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电脑随时查看动态,大幅提升监测效率与数据准确性。  与此同时,多伦县林业和草原局积极将无人机技术融入日常巡查工作,针对高山、沟壑等人力难以抵达区域,通过空中航拍与视频监测,精准获取有害生物种类、危害范围及程度等关键数据,构建起“空中巡护+地面排查”的立体化监测网络,显著扩大监测覆盖范围。 未来,多伦县林业和草原局将持续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在有条件的偏远林区安装远程虫情监测系统,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努力实现“全面监测、准确预报、科学防治”的目标,守护林业生态安全、保障林农增收筑牢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