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林草科技
兴安盟召开创新主体合作交流大会 , 11月20日,兴安盟创新主体合作交流大会在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本次大会由兴安盟科学技术局与兴安金融监管分局联合主办,旨在汇聚全盟创新力量,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兴安盟林研所专业技术人员共7人参加。会议以“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为主题,设置科技金融路演、创新成果展示和政策解读等环节,重点解读《科技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科技合作项目申报与管理规范》《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分别发布最新创新成果。同时,会上正式成立了科技创新人才联盟和科技创新平台联盟,同时将科技企业联合会成员规模扩大至200余家,聚焦产业创新需求,搭建多方联动桥梁。此次会议明确了联盟各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作为联盟重要成员,将重点负责林果、食用菌、沙棘等特色产业的科研攻关与技术服务,为相关产业链升级提供专业支撑。本次会议为兴安盟构建更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生态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将充分依托联盟资源,积极筹建特色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主动对接盟内相关企业,了解技术瓶颈与需求,并围绕林果精深加工、食用菌菌种改良等方向组建攻关小组,力争取得新突破,为全盟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自治区林科院秦富仓院长一行赴呼伦贝尔市调研林草科技合作工作, 近日,自治区林科院院长秦富仓赴呼伦贝尔开展林草科技专题调研,精准对接技术需求,深化科研合作。副院长赵伟波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秦富仓院长一行首站抵达鄂伦春旗,与副旗长郭金双、旗林草局局长张振涛及相关技术骨干召开专题座谈会。郭金双副旗长介绍了鄂伦春旗基本情况及在森林可持续经营、退化林修复、智慧林草等工作中面临的技术瓶颈。秦富仓院长表示,自治区林科院将围绕双方签订的院地林草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在乡土林草资源开发利用、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人工林提质增效等方面加强合作,充分发挥自治区林科院科研优势,助力地区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秦富仓院长一行来到内蒙古森工集团开展调研并座谈交流。座谈会上,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关立春介绍了集团基本情况和产业转型推进情况,提出当前林下经济、林业产业化发展等领域面临的瓶颈。秦富仓院长表示,自治区林科院将以双方科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核心遵循,持续深化院企科技合作,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在林下经济、生态监测、种质资源开发、碳汇方法学研究等关键领域为集团提供技术支撑。秦富仓院长一行赴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局、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开展调研并座谈交流。呼伦贝尔市林草局副局长管刚、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所长鲁海涛分别介绍了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在林草产业布局、重点工程生态监测、林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科技需求。秦富仓院长表示,双方应聚焦防沙治沙、森林经营、林下经济、种质资源保护、生态价值评估、林草碳汇开发及产业链条研发等关键领域,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共同破解林草发展难题。此次调研以双方战略合作协议为遵循,系统梳理呼伦贝尔林草科技需求,搭建自治区林科院与地方林草系统、森工集团的沟通桥梁,促进科研经验互鉴,为构建“科研+地方+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奠定基础。同时,此次调研在成果转化、种质资源利用、特色经济林培育、林下经济等领域形成多项合作意向。下一步,自治区林科院将组建专项团队推进项目落地,全方位赋能呼伦贝尔林草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助力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目标。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第一届“‘翼’展身手、‘智’护青山”无人机技能大赛, 2025年11月11日,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举办第一届“‘翼’展身手,‘智’护青山”无人机技能大赛。本次大赛由管理局资源保护处主办,科研监测处、九峰山管理站及五道沟管理站协办,是保护区提升“科技护绿”水平的一次重要实践。来自管理局系统的28名选手齐聚赛场,充分展现了生态保护工作中的科技应用能力。管理局党委书记迟晓旭出席活动并致辞。比赛当日清晨,全部参赛人员通过现场抽签方式确定竞技顺序,确保赛事公平公正。随后,在管理局九楼会议室举行理论知识测试,内容围绕无人机安全操作等关键要点。测试结束后,参赛队伍统一乘车前往哈达门展开实操竞技。管理局党委书记迟晓旭致辞管理局党委书记迟晓旭在致辞中强调了大青山保护区的重要生态价值与科技在生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鼓励选手充分展现技能、发挥水平,努力做守护大青山的“科技尖兵”。致辞结束后,选手们围绕模拟巡查巡护、火场观察、有害生物监测等实际工作内容展开实操竞赛。裁判组全程紧盯操作细节,现场进行评分。实操大赛现场经过激烈角逐,卜洞管理站付嵘荣获一等奖,卜洞管理站王强荣获二等奖,青山管理站崔伟、卜洞管理站魏浩哲、上高台管理站张浩宇3人荣获三等奖;乌兰察布分局获评优秀组织奖。管理局党委书记迟晓旭为获奖选手颁发证书与奖品,现场掌声热烈,全体人员合影留念,定格这一难忘时刻。颁奖现场此次大赛采用“理论+实操”双线考核模式,全面检验参赛人员的技能水平,既为保护区工作人员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台,也为无人机等新技术在保护区内的推广应用注入了新动能。下一步,大青山管理局将认真总结大赛经验,推动此类竞赛常态化开展,助力无人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大青山的生态保护事业。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林草局赴鄂托克旗调研——赋能林业智慧化管护科技赋能,提升管护 ,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管护工作要求,加快推进重点林区智慧化管护体系建设。近日,额济纳旗林业和草原局综合保障中心一行四人赴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就林区智慧化管护开展调研交流学习。在达楞图如治沙站,调研人员参观了数字视频智能化管理中心建设以及运行情况,承建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空天地智能一体化管护系统"的建设背景、技术架构及成效。通过智能化大屏直观了解到由28个智能监测杆组成的"数字哨兵"网络,已基本实现该旗重点林区的全覆盖,能精准识别早期火情、违法放牧、盗伐林木、破坏设施等行为。在调研交流中,双方围绕智能监控设备选型、通信网络搭建、数据平台运维及护林员智能巡护App应用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燕辉、李奋龙结合额济纳旗国家级公益林资源分布特点以及现阶段管护工作短板,重点询问了偏远区域设备供电保障、恶劣天气监测精度及系统后期升级适配等实际问题,承建企业负责人逐一进行解答并分享了经验做法。燕辉表示,鄂托克旗在林业智慧化管护方面的"科技赋能+基础完善+人员管理"举措极具借鉴价值,其构建的立体管护体系为今后额济纳旗的林区管护能力提升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当前,额济纳旗正推进林区监管智慧化升级改造,从智能监测布局到巡护闭环管理等典型经验,将为本地优化以胡杨林、柽柳林等重点国家级公益林区管护方案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实现从"人海战术"向"智慧调度"的转变。下一步,额济纳旗林业和草原局综合保障中心将认真梳理、吸收此次调研工作的“精髓”,运用好"构建人防+技防网格管护体系"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的优化本地智慧化管护项目方案,推动监测设备升级、数据平台搭建及人员智能化管理,切实提升林草资源保护的精准度与效率。
阿拉善盟额济纳胡杨林管理局参加低空经济调研工作 ,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是我国西北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草原防火、资源巡查等任务繁重,低空经济(无人机巡护、火情监测等)是当地生态治理的重要潜在应用方向。为保障森林草原防火巡查效率,更高效完成病虫害防治工作。11月4日,额济纳胡杨林管理局派出无人机操作员参加额济纳旗赴内蒙古久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低空经济考察团开展调研工作。考察团一行参观了内蒙古久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构成、核心团队、低空无人机主营业务以及企业优势等相关内容,以座谈会形式交流无人机在森林草原日常巡护、森林草原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应用以及在应用途中产生的各类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对额济纳旗森林草原管护现状、低空装备应用需求以及低空无人机在后期的运营维护合作等工作进行交流。会后参观了久晟公司滚筒无人机机舱、方形无人机机舱、便携式无人机机舱。观看了无人机起飞,回舱。低空经济与森林草原保护的融合应用,已从试点探索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其在提升管护效率、破解人工瓶颈、强化应急能力等方面的价值显著。未来需以“场景标准化、技术适配化、管理规范化、保障系统化”为方向,总结典型经验、破解空域、人才、资金等制约因素,推动低空经济成为林草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新质动能,为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提供坚实支撑。
科技赋能生物多样性监测:大青山保护区启动新型野生动物实地调查, 为准确掌握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特别是大型兽类的现状,提升保护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系统开展野生动物调查与监测工作。目前,该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在项目启动前期,调查团队系统梳理了保护区的历史资料、地形地貌、动物分布特征及现有红外相机布局,并据此制定了详细的实地调查方案。为确保调查质量,10月13日,管理局组织调查团队及相关管理站科研监测业务骨干,开展了野生动物样线调查方法专项培训。培训重点讲解了数据采集软件的操作流程、调查表格填写要求和野外调查安全规范。管理局科研监测处处长张俊华参加培训,并对项目执行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了调查队伍的执行能力。管理局科研监测处处长张俊华参加培训培训现场培训结束后,实地调查工作随即全面启动。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与保护区管理站骨干组成的调查队伍分为五个小组,深入各管理站辖区,同步开展实地样线调查。队员们按预定路线行进,系统观察并记录野生动物及其活动痕迹,全面铺开本次监测任务。开展实地样线调查本次调查在延续传统样线实地调查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了多项创新。相较于以往依赖人工观测和经验记录的方法,本次项目采用“实地调查+空间信息技术+智能数据采集”的综合调查模式,显著提升了调查工作的科学性与数据可比性,为保护区构建长期、系统的野生动物监测体系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鄂尔多斯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科技支撑“揭榜挂帅”重大项目启动会召开 , 10月17日上午,由鄂尔多斯市三北工程推进中心牵头承担的鄂尔多斯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科技支撑“揭榜挂帅”重大项目——《新型智能沙障铺设装备及植树机器人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启动会在康巴什区召开。会议由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海光主持。鄂尔多斯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杜晓彦,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柳天云,北京林业大学刘晋浩教授等咨询专家以及项目联合体各子课题负责人出席会议。杜晓彦介绍了鄂尔多斯市取得的系列科技成果,并就“揭榜挂帅”重大项目提出,要严格落实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有关制度要求,切实履行好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等职责,为项目顺利实施保驾护航。要在合作中把更多优势科研资源汇聚鄂尔多斯,为鄂尔多斯科技创新和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下一步,按照科研项目管理及经费管理要求,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加快研发进度,聚焦智能装备研发、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集中攻关,确保研发工作高效推进、按期突破。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组赴通辽市开展林业科技合作项目督导检查, 2025年10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内蒙古林科院)纪委书记杜拥政带领项目督导专家组,对通辽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通辽市林草所)承担的多个重大林业科技合作项目开展了现场督导与检查。专家组由内蒙古林科院原副院长张文军、科研与信息管理处李娜等组成。本次督导检查聚焦项目执行进展、资金使用情况及科研成果产出,重点考察了内蒙古林科院与通辽市林草所联合攻关的三项核心项目,分别是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内蒙古东部半干旱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构建及林草植被高效营建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科尔沁沙地元宝枫高含油种质资源挖掘及创新利用研究”和“寒旱区主栽果树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在通辽市林草所副所长张金旺、副书记包哈森高娃、经济林研究室副主任包敖民等陪同下,专家组一行深入科左中旗东苏林场、科左中旗舍伯吐试验研究中心、科尔沁区大林镇宝林嘎查等项目试验基地和示范区,开展“沉浸式”现场办公。通过实地查看与现场交流,专家组全面了解了各课题的任务推进、关键技术突破、阶段性成果及示范应用效果,对项目已取得的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同时,针对实施中存在的困难与技术瓶颈,专家组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精准指导,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为项目后续研究方向、成果凝练及重点任务明确了路径。专家组强调,各项目组要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加强协同攻关,既要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也要注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为内蒙古东部半干旱区生态修复、科尔沁沙地特色资源开发及寒旱区林果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此次督导既是对项目进展的“期中考试”,也是一次高效的“现场教学”,不仅检验了阶段性成效,也强化了自治区与地方科研机构的协同联动,为项目高质量完成和顺利验收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辽市林草所将以此次督导为契机,全面梳理并落实专家组意见,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聚力破解难题,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确保各项任务按期保质完成,推动科研成果早日应用于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为内蒙古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呼伦贝尔市圆满完成2025年草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监测核查工作 , 为全面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严格按照市林草局工作部署,圆满完成2025年全市草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监测核查工作。本年度,呼伦贝尔市草种繁育基地任务面积达5.32万亩,涉及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农垦集团和林业集团。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积极组建技术服务组历时两个月,深入各项目区开展实地监测核查,同时针对草种繁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精准的现场技术指导。工作中,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始终严把质量关,严格依照《内蒙古自治区草种基地建设项目管理指南》开展监测核查工作。技术人员对羊草各生育期的生长状况、种子及草产量进行了科学记录与系统分析。同时,积极创新监测手段,应用“地空协同”模式,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与现场样方采集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掌握种子田长势及地块落实情况,确保了监测核查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优质牧草种子是保障生态修复有种可用的前提条件、是推进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呼伦贝尔实现草畜平衡、可持续发展、打赢治沙攻坚战的核心所在。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将持续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全力配合主管部门工作,为呼伦贝尔市草种繁育基地建设保驾护航,为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贡献林草科技力量。
自治区林科院成功联合举办北疆林草科技讲坛——防沙治沙专题研讨和标准宣贯会, 9月27日-29日,由自治区林学会、自治区林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鄂尔多斯市科协联合主办,自治区林业标委会和自治区林科院荒漠所承办的“北疆林草科技讲坛——防沙治沙专题研讨和标准宣贯会”在鄂尔多斯市成功召开。会议以“科技引领・绿色赋能——新时代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为主题,吸引区内外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及行业代表,共同探讨防沙治沙技术创新,共商防沙治沙良策,共推技术标准落地应用,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注入科技动能。开幕式由自治区林学会秘书长赵学军主持,鄂尔多斯市科协党组书记丁玲、自治区林科院院长秦富仓、林学会副理事长白锦贤先后致辞。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林科院杨文斌研究员、自治区林科院秦富仓院长和内蒙古农大郭月峰教授分别作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应用以及高水分效率产业技术简述》《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思考》和《黄河流域重点生态脆弱区柠条灌木林保育技术研究》的报告。特邀报告环节,10位专家围绕沙化土地治理、沙地植物研究、沙区资源开发(酸枣、梨园)、无人机飞播等主题交流,开展相关技术标准宣贯,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区域实践-产业融合”全领域。会议期间还发布《致全区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号召以科技赋能治沙事业。此次会议不仅为“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科技与智力保障,更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推广技术模式,在弘扬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的同时,凝聚行业共识,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