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内蒙古:《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普法百日行动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5-09-12 16:00:59           来源:林草工作总站

2025年5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为契机,启动为期百日的“护古树·筑法盾·传文明”普法专项行动。通过创新“五个一”特色行动与“普法六进”立体宣传,将法治精神融入生态保护实践,悄然织就一张“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古树名木保护网。

一、创新普法形式:“五个一”行动润物无声

普法不是疾风骤雨,而是细雨浸润。内蒙古以五项特色行动为载体,让《条例》从纸面走向生活:

(一)成立一支先锋队,激活保护动能。5月28日,内蒙古成立首支省级古树名木保护先锋队,有力地将《条例》从文本转化为行动,形成“法律约束”与“公众自觉”双向互动的鲜活样本:法治护航,让保护有章可循;先锋赋能,让保护有力可为。

(二)发送一条公益短信,法治强音入民心。“法治利剑护年轮,千年古树共守护”——一条条简洁有力的普法短信,随着电波飞入城市街巷、草原牧区,法治强音悄然叩响心门。

(三)进行一次普法宣讲,唤醒文化共鸣。宣讲中,一位蒙古族老人讲述家族五代人与一株260年古杏树的故事,让“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古树”成为集体共识,法律条款得以通过文化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

(四)开展一次古树“体检”,科学法治双护航。专家团队为古树把脉问诊,同时在公园、广场设立普法宣传点。现场民众纷纷表示:“原来折枝也违法!这些案例讲解比单纯发传单更让人印象深刻。”科学与法治的双重护航,让保护理念落地生根。

(五)组织一场线上知识竞赛,激发参与热情。一场覆盖全区的线上有奖竞答,通过趣味答题普及《条例》要点,有效填补公众知识盲区。

二、普法全域渗透:“六进”构建立体防护网络

通过《条例》“六进”(进社区、进基层林草主管部门、进校园、进机关、进博物馆、进图书馆)推动保护意识向末梢延伸:

(一)社区与基层: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呼和浩特市四城区累计张贴7000余份普法海报,直接惠及群众70余万人次,群众对《条例》的知晓率和法律敬畏意识显著提高;全区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和103个旗县及其下辖1000余个乡镇(苏木)林草主管部门通过专题培训等拓展活动实现基层管护能力有效提升,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工作人员坦言:“现在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更有底气了。”

(二)校园与机关:播种未来与协同治理。百校联动,法治种子播撒校园,培养万名“绿色小卫士”;而机关单位的定向普法,则推动林草、文旅等部门联动,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三)文化场馆:法治与文明的交响。自然博物馆里,亲子家庭通过年轮标本解读生态法治密码;图书馆特藏专区的古树文献,与乌兰牧骑的红色文化展形成“法治+生态+文化”传播矩阵。

三、长效推进机制:法治护航文明传承

百日行动虽已收官,但普法仍在延续。全区超百万人次的覆盖量背后,是群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询问”的转变,是基层管护从“经验判断”到“依法履职”的提升。下一步,内蒙古将以“永远在路上”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筑牢法治根基。结合3.12植树节、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等重要节点,持续深化普法宣传,构建横向广覆盖、纵向深渗透的普法矩阵,推动《条例》精神深入人心、落地见效。二是不断完善管护体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行动方案(2025—2030年)》,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古树名木保护“五大工程”,实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系全面升级。三是加快创新保护模式。立足内蒙古地域特色与生态禀赋,强化创新实践,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探索适合内蒙古古树名木保护和发展的模式,为全国古树名木保护贡献“内蒙古方案”。

一株古树,见证的是自然奇迹,承载的是文明记忆。内蒙古以法治为笔,在广袤北疆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卷——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数据堆砌,只有年复一年的坚守与传承。当法律条文化作日常习惯,当千年古树挺立成法治地标,这便是普法最深沉的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档  :
分享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保护总站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苑东街23号
电话:0471-3380600 邮编:010020
蒙ICP备19003945号-1
 

内蒙古:《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普法百日行动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5-09-12
来源: 林草工作总站
朗读

内蒙古:《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普法百日行动成效显著,  2025年5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为契机,启动为期百日的“护古树·筑法盾·传文明”普法专项行动。通过创新“五个一”特色行动与“普法六进”立体宣传,将法治精神融入生态保护实践,悄然织就一张“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古树名木保护网。一、创新普法形式:“五个一”行动润物无声普法不是疾风骤雨,而是细雨浸润。内蒙古以五项特色行动为载体,让《条例》从纸面走向生活:(一)成立一支先锋队,激活保护动能。5月28日,内蒙古成立首支省级古树名木保护先锋队,有力地将《条例》从文本转化为行动,形成“法律约束”与“公众自觉”双向互动的鲜活样本:法治护航,让保护有章可循;先锋赋能,让保护有力可为。(二)发送一条公益短信,法治强音入民心。“法治利剑护年轮,千年古树共守护”——一条条简洁有力的普法短信,随着电波飞入城市街巷、草原牧区,法治强音悄然叩响心门。(三)进行一次普法宣讲,唤醒文化共鸣。宣讲中,一位蒙古族老人讲述家族五代人与一株260年古杏树的故事,让“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古树”成为集体共识,法律条款得以通过文化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四)开展一次古树“体检”,科学法治双护航。专家团队为古树把脉问诊,同时在公园、广场设立普法宣传点。现场民众纷纷表示:“原来折枝也违法!这些案例讲解比单纯发传单更让人印象深刻。”科学与法治的双重护航,让保护理念落地生根。(五)组织一场线上知识竞赛,激发参与热情。一场覆盖全区的线上有奖竞答,通过趣味答题普及《条例》要点,有效填补公众知识盲区。二、普法全域渗透:“六进”构建立体防护网络通过《条例》“六进”(进社区、进基层林草主管部门、进校园、进机关、进博物馆、进图书馆)推动保护意识向末梢延伸:(一)社区与基层: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呼和浩特市四城区累计张贴7000余份普法海报,直接惠及群众70余万人次,群众对《条例》的知晓率和法律敬畏意识显著提高;全区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和103个旗县及其下辖1000余个乡镇(苏木)林草主管部门通过专题培训等拓展活动实现基层管护能力有效提升,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工作人员坦言:“现在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更有底气了。”(二)校园与机关:播种未来与协同治理。百校联动,法治种子播撒校园,培养万名“绿色小卫士”;而机关单位的定向普法,则推动林草、文旅等部门联动,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三)文化场馆:法治与文明的交响。自然博物馆里,亲子家庭通过年轮标本解读生态法治密码;图书馆特藏专区的古树文献,与乌兰牧骑的红色文化展形成“法治+生态+文化”传播矩阵。三、长效推进机制:法治护航文明传承百日行动虽已收官,但普法仍在延续。全区超百万人次的覆盖量背后,是群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询问”的转变,是基层管护从“经验判断”到“依法履职”的提升。下一步,内蒙古将以“永远在路上”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筑牢法治根基。结合3.12植树节、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等重要节点,持续深化普法宣传,构建横向广覆盖、纵向深渗透的普法矩阵,推动《条例》精神深入人心、落地见效。二是不断完善管护体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行动方案(2025—2030年)》,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古树名木保护“五大工程”,实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系全面升级。三是加快创新保护模式。立足内蒙古地域特色与生态禀赋,强化创新实践,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探索适合内蒙古古树名木保护和发展的模式,为全国古树名木保护贡献“内蒙古方案”。一株古树,见证的是自然奇迹,承载的是文明记忆。内蒙古以法治为笔,在广袤北疆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卷——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数据堆砌,只有年复一年的坚守与传承。当法律条文化作日常习惯,当千年古树挺立成法治地标,这便是普法最深沉的力量。

2025年5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为契机,启动为期百日的“护古树·筑法盾·传文明”普法专项行动。通过创新“五个一”特色行动与“普法六进”立体宣传,将法治精神融入生态保护实践,悄然织就一张“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古树名木保护网。

一、创新普法形式:“五个一”行动润物无声

普法不是疾风骤雨,而是细雨浸润。内蒙古以五项特色行动为载体,让《条例》从纸面走向生活:

(一)成立一支先锋队,激活保护动能。5月28日,内蒙古成立首支省级古树名木保护先锋队,有力地将《条例》从文本转化为行动,形成“法律约束”与“公众自觉”双向互动的鲜活样本:法治护航,让保护有章可循;先锋赋能,让保护有力可为。

(二)发送一条公益短信,法治强音入民心。“法治利剑护年轮,千年古树共守护”——一条条简洁有力的普法短信,随着电波飞入城市街巷、草原牧区,法治强音悄然叩响心门。

(三)进行一次普法宣讲,唤醒文化共鸣。宣讲中,一位蒙古族老人讲述家族五代人与一株260年古杏树的故事,让“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古树”成为集体共识,法律条款得以通过文化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

(四)开展一次古树“体检”,科学法治双护航。专家团队为古树把脉问诊,同时在公园、广场设立普法宣传点。现场民众纷纷表示:“原来折枝也违法!这些案例讲解比单纯发传单更让人印象深刻。”科学与法治的双重护航,让保护理念落地生根。

(五)组织一场线上知识竞赛,激发参与热情。一场覆盖全区的线上有奖竞答,通过趣味答题普及《条例》要点,有效填补公众知识盲区。

二、普法全域渗透:“六进”构建立体防护网络

通过《条例》“六进”(进社区、进基层林草主管部门、进校园、进机关、进博物馆、进图书馆)推动保护意识向末梢延伸:

(一)社区与基层: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呼和浩特市四城区累计张贴7000余份普法海报,直接惠及群众70余万人次,群众对《条例》的知晓率和法律敬畏意识显著提高;全区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和103个旗县及其下辖1000余个乡镇(苏木)林草主管部门通过专题培训等拓展活动实现基层管护能力有效提升,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工作人员坦言:“现在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更有底气了。”

(二)校园与机关:播种未来与协同治理。百校联动,法治种子播撒校园,培养万名“绿色小卫士”;而机关单位的定向普法,则推动林草、文旅等部门联动,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三)文化场馆:法治与文明的交响。自然博物馆里,亲子家庭通过年轮标本解读生态法治密码;图书馆特藏专区的古树文献,与乌兰牧骑的红色文化展形成“法治+生态+文化”传播矩阵。

三、长效推进机制:法治护航文明传承

百日行动虽已收官,但普法仍在延续。全区超百万人次的覆盖量背后,是群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询问”的转变,是基层管护从“经验判断”到“依法履职”的提升。下一步,内蒙古将以“永远在路上”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筑牢法治根基。结合3.12植树节、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等重要节点,持续深化普法宣传,构建横向广覆盖、纵向深渗透的普法矩阵,推动《条例》精神深入人心、落地见效。二是不断完善管护体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行动方案(2025—2030年)》,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古树名木保护“五大工程”,实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系全面升级。三是加快创新保护模式。立足内蒙古地域特色与生态禀赋,强化创新实践,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探索适合内蒙古古树名木保护和发展的模式,为全国古树名木保护贡献“内蒙古方案”。

一株古树,见证的是自然奇迹,承载的是文明记忆。内蒙古以法治为笔,在广袤北疆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卷——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数据堆砌,只有年复一年的坚守与传承。当法律条文化作日常习惯,当千年古树挺立成法治地标,这便是普法最深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