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无人机智慧监测开启锡林郭勒草原保护区监测新篇
发布时间:2025-02-06 15:59:24           来源: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


为提升草原生物多样性调查效率,推动无人机草地监测技术发展和应用,2024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草地生物多样性无伤害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在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地实施。该项目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承担,在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流特管理监测站建立无人机机场,由专家团队通过无人机高光谱、多光谱、可见光与地面监测技术,顺利完成了该项目应用示范。

项目借助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及后台应用,提前规划监测飞行任务、路线,实现无人机自动飞行监测及数据获取,以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模型,在7-10月对自然保护区海流特典型草原区植物多样性开展了持续监测调查,成功识别出海流特典型草原区以羊草为优势种,还分布有山韭、麻花头、长柱沙参、菊叶委陵菜、冷蒿、红柴胡等代表植物。经过专家复核,无人机监测调查识别结果与人工调查数据高度一致,证实了其在物种识别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草原生态保护注入科技动力。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被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草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800平方公里,属超大型草原草甸类自然保护区,采用人工监测调查方式,监测周期长、工作难度大。无人机技术应用显著提高了监测效率,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干扰。此次基于无人机植物图像智能识别的调查结果表明,无人机技术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助力保护区及时掌握草原植被动态变化,为生态监测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下一步,锡林郭勒盟保护区管理局将继续深化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优化无人机站点布设,完善物种识别模型,采集全物候期植物数据,推动数据采集标准化操作,建立更加完善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通过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更多力量。



海流特管理监测站无人机机场

海流特监测站无人机站采集的植物可见光数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档  :
分享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保护总站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苑东街23号
电话:0471-3380600 邮编:010020
蒙ICP备19003945号-1
 

无人机智慧监测开启锡林郭勒草原保护区监测新篇

发布时间:2025-02-06
来源: 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
朗读

无人机智慧监测开启锡林郭勒草原保护区监测新篇, 为提升草原生物多样性调查效率,推动无人机草地监测技术发展和应用,2024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草地生物多样性无伤害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在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地实施。该项目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承担,在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流特管理监测站建立无人机机场,由专家团队通过无人机高光谱、多光谱、可见光与地面监测技术,顺利完成了该项目应用示范。项目借助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及后台应用,提前规划监测飞行任务、路线,实现无人机自动飞行监测及数据获取,以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模型,在7-10月对自然保护区海流特典型草原区植物多样性开展了持续监测调查,成功识别出海流特典型草原区以羊草为优势种,还分布有山韭、麻花头、长柱沙参、菊叶委陵菜、冷蒿、红柴胡等代表植物。经过专家复核,无人机监测调查识别结果与人工调查数据高度一致,证实了其在物种识别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草原生态保护注入科技动力。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被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草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800平方公里,属超大型草原草甸类自然保护区,采用人工监测调查方式,监测周期长、工作难度大。无人机技术应用显著提高了监测效率,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干扰。此次基于无人机植物图像智能识别的调查结果表明,无人机技术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助力保护区及时掌握草原植被动态变化,为生态监测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下一步,锡林郭勒盟保护区管理局将继续深化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优化无人机站点布设,完善物种识别模型,采集全物候期植物数据,推动数据采集标准化操作,建立更加完善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通过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更多力量。海流特管理监测站无人机机场        海流特监测站无人机站采集的植物可见光数据


为提升草原生物多样性调查效率,推动无人机草地监测技术发展和应用,2024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草地生物多样性无伤害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在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地实施。该项目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承担,在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流特管理监测站建立无人机机场,由专家团队通过无人机高光谱、多光谱、可见光与地面监测技术,顺利完成了该项目应用示范。

项目借助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及后台应用,提前规划监测飞行任务、路线,实现无人机自动飞行监测及数据获取,以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模型,在7-10月对自然保护区海流特典型草原区植物多样性开展了持续监测调查,成功识别出海流特典型草原区以羊草为优势种,还分布有山韭、麻花头、长柱沙参、菊叶委陵菜、冷蒿、红柴胡等代表植物。经过专家复核,无人机监测调查识别结果与人工调查数据高度一致,证实了其在物种识别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草原生态保护注入科技动力。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被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草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800平方公里,属超大型草原草甸类自然保护区,采用人工监测调查方式,监测周期长、工作难度大。无人机技术应用显著提高了监测效率,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干扰。此次基于无人机植物图像智能识别的调查结果表明,无人机技术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助力保护区及时掌握草原植被动态变化,为生态监测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下一步,锡林郭勒盟保护区管理局将继续深化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优化无人机站点布设,完善物种识别模型,采集全物候期植物数据,推动数据采集标准化操作,建立更加完善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通过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更多力量。



海流特管理监测站无人机机场

海流特监测站无人机站采集的植物可见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