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樟子松嫁接红松 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4-30 11:34:56           来源: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

IMG_256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的广袤山林间,一场“绿色革命”正在悄然上演。当地凭借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打破传统林业发展困局,走出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樟子松在喀喇沁旗长期承担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重要生态功能。然而,传统樟子松经济效益有限,而红松的松塔和木材价值更高,却因生长周期长、在寒冷地区适应性弱难以广泛推广。喀喇沁旗抓住两者特性,以樟子松为砧木、红松为接穗进行嫁接,既保留了樟子松的抗逆优势,又赋予其红松的高经济价值,实现“生态树”向“经济树”的蜕变。

2019年,美林镇率先在按丹沟、古山等村开启探索,将其作为“先行试验田”,大胆尝试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累计成功嫁接红松14万余株,成活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这一技术突破,让原本只具备生态价值的樟子松摇身一变,成为兼具高经济价值的“富民树种”。更令人惊喜的是,嫁接后的红松3至4年即可挂果,较原生红松提前8至10年进入挂果期,10年便迎来盛果期,且盛果期可持续150年,经济效益较原生红松提升了15倍之多。

按丹沟村的村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场变革带来的红利。去年,村里200余棵嫁接红松迎来首次丰收,松塔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单棵松塔平均重达8两,单颗售价约5元,亩产值一举突破万元。村民们捧着丰收的松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直言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古山村则另辟蹊径,创新采用“林药间作”模式,在红松林下套种300余亩赤芍。赤芍生长过程中涵养了水土,同时也为村民带来短期收益,实现了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的双提升。

在大牛群林场,“林上林下立体开发”模式同样成效显著。150亩采伐迹地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焕发新生,形成“空中结松塔、地下种黄芩”的复合型产业基地。嫁接后的红松松塔产量翻倍,且颗粒饱满,预计亩收益可达6000至10000元;林下种植的黄芩,五年后亩产值可达3000至5000元。“以短养长”的良性循环,为林业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林场党支部书记刘东华满怀信心地表示:“这种模式让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未来可推广至2000至3000亩林地。”

为进一步扩大产业效应,喀喇沁旗积极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樟嫁红”项目每亩给予150元补贴,并不定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指导,切实降低农户种植风险。今年,美林镇计划新增嫁接面积2000亩,预计6月中旬完成造林任务。此外,该旗同步推进2025年“三北六期”工程项目10.9万余亩,着力构建“生态屏障+产业长廊”双保险。

未来,喀喇沁旗将持续深化林菌、林药等复合经营模式,大力延伸松子加工、森林康养等产业链,推动“绿资”向“金产业”转化,努力打造全国林业经济示范样板,实现“空中有松塔、地下有药材、林间有风景”的绿色发展美好图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档  :
分享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保护总站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苑东街23号
电话:0471-3380600 邮编:010020
蒙ICP备19003945号-1
 

樟子松嫁接红松 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4-30
来源: 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
朗读

樟子松嫁接红松 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的广袤山林间,一场“绿色革命”正在悄然上演。当地凭借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打破传统林业发展困局,走出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樟子松在喀喇沁旗长期承担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重要生态功能。然而,传统樟子松经济效益有限,而红松的松塔和木材价值更高,却因生长周期长、在寒冷地区适应性弱难以广泛推广。喀喇沁旗抓住两者特性,以樟子松为砧木、红松为接穗进行嫁接,既保留了樟子松的抗逆优势,又赋予其红松的高经济价值,实现“生态树”向“经济树”的蜕变。2019年,美林镇率先在按丹沟、古山等村开启探索,将其作为“先行试验田”,大胆尝试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累计成功嫁接红松14万余株,成活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这一技术突破,让原本只具备生态价值的樟子松摇身一变,成为兼具高经济价值的“富民树种”。更令人惊喜的是,嫁接后的红松3至4年即可挂果,较原生红松提前8至10年进入挂果期,10年便迎来盛果期,且盛果期可持续150年,经济效益较原生红松提升了15倍之多。按丹沟村的村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场变革带来的红利。去年,村里200余棵嫁接红松迎来首次丰收,松塔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单棵松塔平均重达8两,单颗售价约5元,亩产值一举突破万元。村民们捧着丰收的松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直言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古山村则另辟蹊径,创新采用“林药间作”模式,在红松林下套种300余亩赤芍。赤芍生长过程中涵养了水土,同时也为村民带来短期收益,实现了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的双提升。在大牛群林场,“林上林下立体开发”模式同样成效显著。150亩采伐迹地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焕发新生,形成“空中结松塔、地下种黄芩”的复合型产业基地。嫁接后的红松松塔产量翻倍,且颗粒饱满,预计亩收益可达6000至10000元;林下种植的黄芩,五年后亩产值可达3000至5000元。“以短养长”的良性循环,为林业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林场党支部书记刘东华满怀信心地表示:“这种模式让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未来可推广至2000至3000亩林地。”为进一步扩大产业效应,喀喇沁旗积极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樟嫁红”项目每亩给予150元补贴,并不定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指导,切实降低农户种植风险。今年,美林镇计划新增嫁接面积2000亩,预计6月中旬完成造林任务。此外,该旗同步推进2025年“三北六期”工程项目10.9万余亩,着力构建“生态屏障+产业长廊”双保险。未来,喀喇沁旗将持续深化林菌、林药等复合经营模式,大力延伸松子加工、森林康养等产业链,推动“绿资”向“金产业”转化,努力打造全国林业经济示范样板,实现“空中有松塔、地下有药材、林间有风景”的绿色发展美好图景。

IMG_256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的广袤山林间,一场“绿色革命”正在悄然上演。当地凭借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打破传统林业发展困局,走出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樟子松在喀喇沁旗长期承担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重要生态功能。然而,传统樟子松经济效益有限,而红松的松塔和木材价值更高,却因生长周期长、在寒冷地区适应性弱难以广泛推广。喀喇沁旗抓住两者特性,以樟子松为砧木、红松为接穗进行嫁接,既保留了樟子松的抗逆优势,又赋予其红松的高经济价值,实现“生态树”向“经济树”的蜕变。

2019年,美林镇率先在按丹沟、古山等村开启探索,将其作为“先行试验田”,大胆尝试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累计成功嫁接红松14万余株,成活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这一技术突破,让原本只具备生态价值的樟子松摇身一变,成为兼具高经济价值的“富民树种”。更令人惊喜的是,嫁接后的红松3至4年即可挂果,较原生红松提前8至10年进入挂果期,10年便迎来盛果期,且盛果期可持续150年,经济效益较原生红松提升了15倍之多。

按丹沟村的村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场变革带来的红利。去年,村里200余棵嫁接红松迎来首次丰收,松塔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单棵松塔平均重达8两,单颗售价约5元,亩产值一举突破万元。村民们捧着丰收的松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直言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古山村则另辟蹊径,创新采用“林药间作”模式,在红松林下套种300余亩赤芍。赤芍生长过程中涵养了水土,同时也为村民带来短期收益,实现了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的双提升。

在大牛群林场,“林上林下立体开发”模式同样成效显著。150亩采伐迹地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焕发新生,形成“空中结松塔、地下种黄芩”的复合型产业基地。嫁接后的红松松塔产量翻倍,且颗粒饱满,预计亩收益可达6000至10000元;林下种植的黄芩,五年后亩产值可达3000至5000元。“以短养长”的良性循环,为林业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林场党支部书记刘东华满怀信心地表示:“这种模式让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未来可推广至2000至3000亩林地。”

为进一步扩大产业效应,喀喇沁旗积极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樟嫁红”项目每亩给予150元补贴,并不定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指导,切实降低农户种植风险。今年,美林镇计划新增嫁接面积2000亩,预计6月中旬完成造林任务。此外,该旗同步推进2025年“三北六期”工程项目10.9万余亩,着力构建“生态屏障+产业长廊”双保险。

未来,喀喇沁旗将持续深化林菌、林药等复合经营模式,大力延伸松子加工、森林康养等产业链,推动“绿资”向“金产业”转化,努力打造全国林业经济示范样板,实现“空中有松塔、地下有药材、林间有风景”的绿色发展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