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硕果飘香。9月30日,走进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巴彦温都热嘎查,只见连片的果园铺展山野,红彤彤的鸡心果沉甸甸地缀满枝头,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果农们身影穿梭林间,熟练地采摘、搬运、分拣,忙碌中洋溢着劳动的欢欣与喜悦。
“这片果园占地足足600亩!”果园负责人马连山满脸自豪地介绍道,“2020年我们决定种果树时,好多人不理解,觉得这事儿投资大、周期长、风险还高。但我们认准了这条路——只要科学种植、用心经营,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甜日子’!”
园中形如鸡心、色泽鲜艳的小苹果,学名“塞外红苹果”,俗称鸡心果,是内蒙古特色林果品种。近年来,凭借其酥脆的口感、酸甜适中的风味,以及耐储存、不易落果的特性,逐渐走俏市场,成为群众增收的“金果果”。
创业初期,技术匮乏、经验不足是马连山面临的主要难题。关键时刻,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伸出了援手,给予技术帮扶。“专家手把手教我们选苗、整地、栽植、修剪和防病虫害,还推广水肥一体化、高光效树形等新技术,显著提高了果苗成活率,让果树提前进入了丰产期。”马连山感慨万分。
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综合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顾义明长期扎根一线,指导果农生产。她表示,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园,集成推广抗旱节水、林下复合经营等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有效帮助了果农降低投入、提升果品质量、稳定经济效益。
步入果园腹地,可见果树行间防风、赤芍等中药材长势良好,绣球、百合等花卉点缀其间。“这是‘以园养园’的好办法。”马连山解释说,“林下种植既增加了额外收益,又起到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的作用,促进果树健康生长,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与此同时,果园也创造着显著社会效益,长期为15至20人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还成功培养出2名本土技术人才,为当地林果业发展注入专业力量。
如今,兴安盟“塞外红苹果”种植面积已突破1万亩,盛果期亩均纯收入达9000元,实实在在成为广受果农欢迎的“致富果”。为进一步巩固产业成果,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不仅建立技术培训长效机制,还通过微信群实时推送果树管理信息,助力果农成长为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
“下一步,我们还将引导种植户发展果品深加工,开发果汁、果干、果酒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塞外红’真正红起来、火起来!”顾义明信心满满地说道。
兴安盟:红果垂枝缀丰年 ,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9月30日,走进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巴彦温都热嘎查,只见连片的果园铺展山野,红彤彤的鸡心果沉甸甸地缀满枝头,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果农们身影穿梭林间,熟练地采摘、搬运、分拣,忙碌中洋溢着劳动的欢欣与喜悦。“这片果园占地足足600亩!”果园负责人马连山满脸自豪地介绍道,“2020年我们决定种果树时,好多人不理解,觉得这事儿投资大、周期长、风险还高。但我们认准了这条路——只要科学种植、用心经营,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甜日子’!”园中形如鸡心、色泽鲜艳的小苹果,学名“塞外红苹果”,俗称鸡心果,是内蒙古特色林果品种。近年来,凭借其酥脆的口感、酸甜适中的风味,以及耐储存、不易落果的特性,逐渐走俏市场,成为群众增收的“金果果”。创业初期,技术匮乏、经验不足是马连山面临的主要难题。关键时刻,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伸出了援手,给予技术帮扶。“专家手把手教我们选苗、整地、栽植、修剪和防病虫害,还推广水肥一体化、高光效树形等新技术,显著提高了果苗成活率,让果树提前进入了丰产期。”马连山感慨万分。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综合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顾义明长期扎根一线,指导果农生产。她表示,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园,集成推广抗旱节水、林下复合经营等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有效帮助了果农降低投入、提升果品质量、稳定经济效益。步入果园腹地,可见果树行间防风、赤芍等中药材长势良好,绣球、百合等花卉点缀其间。“这是‘以园养园’的好办法。”马连山解释说,“林下种植既增加了额外收益,又起到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的作用,促进果树健康生长,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与此同时,果园也创造着显著社会效益,长期为15至20人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还成功培养出2名本土技术人才,为当地林果业发展注入专业力量。如今,兴安盟“塞外红苹果”种植面积已突破1万亩,盛果期亩均纯收入达9000元,实实在在成为广受果农欢迎的“致富果”。为进一步巩固产业成果,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不仅建立技术培训长效机制,还通过微信群实时推送果树管理信息,助力果农成长为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下一步,我们还将引导种植户发展果品深加工,开发果汁、果干、果酒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塞外红’真正红起来、火起来!”顾义明信心满满地说道。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9月30日,走进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巴彦温都热嘎查,只见连片的果园铺展山野,红彤彤的鸡心果沉甸甸地缀满枝头,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果农们身影穿梭林间,熟练地采摘、搬运、分拣,忙碌中洋溢着劳动的欢欣与喜悦。
“这片果园占地足足600亩!”果园负责人马连山满脸自豪地介绍道,“2020年我们决定种果树时,好多人不理解,觉得这事儿投资大、周期长、风险还高。但我们认准了这条路——只要科学种植、用心经营,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甜日子’!”
园中形如鸡心、色泽鲜艳的小苹果,学名“塞外红苹果”,俗称鸡心果,是内蒙古特色林果品种。近年来,凭借其酥脆的口感、酸甜适中的风味,以及耐储存、不易落果的特性,逐渐走俏市场,成为群众增收的“金果果”。
创业初期,技术匮乏、经验不足是马连山面临的主要难题。关键时刻,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伸出了援手,给予技术帮扶。“专家手把手教我们选苗、整地、栽植、修剪和防病虫害,还推广水肥一体化、高光效树形等新技术,显著提高了果苗成活率,让果树提前进入了丰产期。”马连山感慨万分。
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综合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顾义明长期扎根一线,指导果农生产。她表示,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园,集成推广抗旱节水、林下复合经营等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有效帮助了果农降低投入、提升果品质量、稳定经济效益。
步入果园腹地,可见果树行间防风、赤芍等中药材长势良好,绣球、百合等花卉点缀其间。“这是‘以园养园’的好办法。”马连山解释说,“林下种植既增加了额外收益,又起到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的作用,促进果树健康生长,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与此同时,果园也创造着显著社会效益,长期为15至20人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还成功培养出2名本土技术人才,为当地林果业发展注入专业力量。
如今,兴安盟“塞外红苹果”种植面积已突破1万亩,盛果期亩均纯收入达9000元,实实在在成为广受果农欢迎的“致富果”。为进一步巩固产业成果,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不仅建立技术培训长效机制,还通过微信群实时推送果树管理信息,助力果农成长为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
“下一步,我们还将引导种植户发展果品深加工,开发果汁、果干、果酒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塞外红’真正红起来、火起来!”顾义明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