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
发布时间:2025-10-31 15:48:41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10月21日-22日,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过程中,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的活动踪迹。该发现是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直接体现,也标志着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巡护发现

巡护人员在水源地浅滩区域观测到4只白色涉禽,其采用“触觉型觅食”方式活动——将琵琶状长喙伸入30厘米内的浅水中来回扫动捕食,行为特征符合白琵鹭典型习性。考虑其天性机警,工作人员保持安全距离,使用手机拍摄了清晰影像。经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比对,确认该物种为白琵鹭,其白色体羽与黑色长喙等特征均吻合。

白琵鹭近景

二、物种特性与生态意义

(一)物种特征:对环境敏感的大型涉禽

白琵鹭属鹮科,体长70-95厘米,以形似琵琶的长喙为显著特征,主要栖息于水质清洁的湿地环境,对生境质量要求极高。北方种群为夏候鸟,每年3-4月北迁繁殖、9-10月南迁,其迁徙路线与栖息地选择直接反映区域生态质量状况。

白琵鹭远景

(二)生态意义:体现保护工作实效

白琵鹭的现身,与此前赤麻鸭、地蹼等物种频繁出现的情况相呼应,共同印证了白彦沟管理站在水源保护、栖息地修复等工作的扎实成效。通过实施生态补水、植被恢复等措施,该区域已逐步构建起适宜珍稀物种生存的生态链,湿地功能与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

三、后续保护措施

(一)强化监测预警。在白琵鹭活动区域增设红外监测设备,并与现有监控网络联动,构建“地面巡查+红外监测”一体化监测体系,建立种群动态台账,系统追踪其觅食与栖息规律。

(二)严控人为干扰。划定临时管控区域,禁止无关人员与车辆进入,加强周边巡护力度,依法打击非法捕捞和垃圾丢弃等行为,切实保障水源清洁与生态安全。

(三)深化宣传教育。通过公告栏、新媒体平台和社区宣讲等多种形式,普及白琵鹭保护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公众参与监督,构建“管理站主导、群众参与”的保护格局。

下一步,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将持续追踪白琵鹭种群动态,进一步优化保护区生态保护策略,扎实推进大青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档  :
分享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保护总站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苑东街23号
电话:0471-3380600 邮编:010020
蒙ICP备19003945号-1
 

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

发布时间:2025-10-31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朗读

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  10月21日-22日,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过程中,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的活动踪迹。该发现是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直接体现,也标志着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巡护发现巡护人员在水源地浅滩区域观测到4只白色涉禽,其采用“触觉型觅食”方式活动——将琵琶状长喙伸入30厘米内的浅水中来回扫动捕食,行为特征符合白琵鹭典型习性。考虑其天性机警,工作人员保持安全距离,使用手机拍摄了清晰影像。经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比对,确认该物种为白琵鹭,其白色体羽与黑色长喙等特征均吻合。白琵鹭近景二、物种特性与生态意义(一)物种特征:对环境敏感的大型涉禽白琵鹭属鹮科,体长70-95厘米,以形似琵琶的长喙为显著特征,主要栖息于水质清洁的湿地环境,对生境质量要求极高。北方种群为夏候鸟,每年3-4月北迁繁殖、9-10月南迁,其迁徙路线与栖息地选择直接反映区域生态质量状况。白琵鹭远景(二)生态意义:体现保护工作实效白琵鹭的现身,与此前赤麻鸭、地蹼等物种频繁出现的情况相呼应,共同印证了白彦沟管理站在水源保护、栖息地修复等工作的扎实成效。通过实施生态补水、植被恢复等措施,该区域已逐步构建起适宜珍稀物种生存的生态链,湿地功能与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三、后续保护措施(一)强化监测预警。在白琵鹭活动区域增设红外监测设备,并与现有监控网络联动,构建“地面巡查+红外监测”一体化监测体系,建立种群动态台账,系统追踪其觅食与栖息规律。(二)严控人为干扰。划定临时管控区域,禁止无关人员与车辆进入,加强周边巡护力度,依法打击非法捕捞和垃圾丢弃等行为,切实保障水源清洁与生态安全。(三)深化宣传教育。通过公告栏、新媒体平台和社区宣讲等多种形式,普及白琵鹭保护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公众参与监督,构建“管理站主导、群众参与”的保护格局。下一步,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将持续追踪白琵鹭种群动态,进一步优化保护区生态保护策略,扎实推进大青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10月21日-22日,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过程中,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的活动踪迹。该发现是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直接体现,也标志着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巡护发现

巡护人员在水源地浅滩区域观测到4只白色涉禽,其采用“触觉型觅食”方式活动——将琵琶状长喙伸入30厘米内的浅水中来回扫动捕食,行为特征符合白琵鹭典型习性。考虑其天性机警,工作人员保持安全距离,使用手机拍摄了清晰影像。经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比对,确认该物种为白琵鹭,其白色体羽与黑色长喙等特征均吻合。

白琵鹭近景

二、物种特性与生态意义

(一)物种特征:对环境敏感的大型涉禽

白琵鹭属鹮科,体长70-95厘米,以形似琵琶的长喙为显著特征,主要栖息于水质清洁的湿地环境,对生境质量要求极高。北方种群为夏候鸟,每年3-4月北迁繁殖、9-10月南迁,其迁徙路线与栖息地选择直接反映区域生态质量状况。

白琵鹭远景

(二)生态意义:体现保护工作实效

白琵鹭的现身,与此前赤麻鸭、地蹼等物种频繁出现的情况相呼应,共同印证了白彦沟管理站在水源保护、栖息地修复等工作的扎实成效。通过实施生态补水、植被恢复等措施,该区域已逐步构建起适宜珍稀物种生存的生态链,湿地功能与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

三、后续保护措施

(一)强化监测预警。在白琵鹭活动区域增设红外监测设备,并与现有监控网络联动,构建“地面巡查+红外监测”一体化监测体系,建立种群动态台账,系统追踪其觅食与栖息规律。

(二)严控人为干扰。划定临时管控区域,禁止无关人员与车辆进入,加强周边巡护力度,依法打击非法捕捞和垃圾丢弃等行为,切实保障水源清洁与生态安全。

(三)深化宣传教育。通过公告栏、新媒体平台和社区宣讲等多种形式,普及白琵鹭保护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公众参与监督,构建“管理站主导、群众参与”的保护格局。

下一步,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将持续追踪白琵鹭种群动态,进一步优化保护区生态保护策略,扎实推进大青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