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变绿洲,真情系赤峰。时隔14年,原中德财政合作赤峰市治沙造林项目原首席专家尤根·夏德博士再度到访赤峰市,循着昔日治沙造林足迹,对各项目区开展实地考察。
2001-2011年,赤峰市在右旗、翁旗、敖汉旗、松山区4个地区实施了“中德财政合作赤峰市治沙造林项目”,累计完成治沙造林面积85.11万亩,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项目不仅引进了无偿援助资金,还引进了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有效促进了赤峰市林业发展。

右旗2000年项目造林前与2025年同一地块现状对比
作为首席专家,尤根·夏德博士自从1999年参加项目预可研活动开始,就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项目规划和实施期间,他充分发挥首席专家的作用,多次深入项目区,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积极协调国际国内专家们各尽其职,卓有成效地开展项目咨询服务,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

敖汉旗项目地块树木郁郁葱葱
赤峰市项目参与人员始终与尤根·夏德博士密切配合,赤峰市人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与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双方在并肩工作过程中结下深厚友谊。
鉴于夏德博士在项目推进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特授予他专门为有突出贡献的外籍专家设立的“骏马奖”。
2025年10月25日-29日,赤峰市森林草原保护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陪同夏德博士重访4个项目区,参观考察了中德项目固沙林、人工直播封育、防护林、水保林地块。
从昔日的荒山荒地到如今的多层级森林生态系统,项目区的显著变化令夏德博士频频赞叹。自项目启动20多年以来,赤峰市为加强日常巡护和管护,将大部分项目建设任务纳入公益林管理,牢牢守住了治沙造林的宝贵成果。“项目地块得到如此好的保护,实在是超出了我的预期。”考察中,夏德博士由衷感慨。
考察期间,夏德博士专程走访了巴林右旗一家柠条饲料加工企业,深入了解饲料生产工艺、产能规模及市场销售等情况,对赤峰市合理利用灌木林资源,发展林草产业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

参观巴林右旗灌木林饲料加工企业
历经十余年发展,赤峰市灌木林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已日趋成熟,目前全市已有10余家企业从事灌木加工利用,开发出草粉饲料、颗粒饲料、颗粒燃料等多种产品,远销河北、天津等多个地区,成功实现林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在松山区项目地块前合影
本次回访期间,夏德博士还实地考察了其白线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区,详细了解翁牛特旗“以路治沙”、“以工代赈”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他盛赞赤峰市防沙治沙已经进入新阶段,对赤峰市持续推广的“以路治沙”新模式给予充分赞赏。截至目前,翁牛特旗已先后开通17条穿沙公路、总里程494.5公里,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面积570.8万亩,综合治理率达85.6%。该模式既改善了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又有效提升了群众经济收入,走出一条生态与民生共赢的治沙之路。

介绍翁牛特旗“以路治沙”典型模式
回访尾声,夏德博士表示,他很高兴见证昔日荒山蜕变为如今的林海,也很高兴看到中德项目地块已经和国内项目的地块连成一片,并受到严格的保护和管理,中德合作治沙造林项目正是赤峰市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的生动一幕。
赤峰市始终坚守科学治理、系统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理念,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借助本次回访,让夏德博士也深入了解到赤峰在防沙治沙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模式,未来在推进国际项目过程中,将积极借鉴赤峰市生态建设与保护模式,让赤峰经验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夏德博士重返故地,不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中德两国在生态建设和保护利用领域合作成功的生动缩影。
十四载再访话初心 绿进沙退焕新颜 , 沙海变绿洲,真情系赤峰。时隔14年,原中德财政合作赤峰市治沙造林项目原首席专家尤根·夏德博士再度到访赤峰市,循着昔日治沙造林足迹,对各项目区开展实地考察。2001-2011年,赤峰市在右旗、翁旗、敖汉旗、松山区4个地区实施了“中德财政合作赤峰市治沙造林项目”,累计完成治沙造林面积85.11万亩,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项目不仅引进了无偿援助资金,还引进了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有效促进了赤峰市林业发展。右旗2000年项目造林前与2025年同一地块现状对比作为首席专家,尤根·夏德博士自从1999年参加项目预可研活动开始,就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项目规划和实施期间,他充分发挥首席专家的作用,多次深入项目区,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积极协调国际国内专家们各尽其职,卓有成效地开展项目咨询服务,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敖汉旗项目地块树木郁郁葱葱赤峰市项目参与人员始终与尤根·夏德博士密切配合,赤峰市人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与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双方在并肩工作过程中结下深厚友谊。鉴于夏德博士在项目推进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特授予他专门为有突出贡献的外籍专家设立的“骏马奖”。2025年10月25日-29日,赤峰市森林草原保护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陪同夏德博士重访4个项目区,参观考察了中德项目固沙林、人工直播封育、防护林、水保林地块。从昔日的荒山荒地到如今的多层级森林生态系统,项目区的显著变化令夏德博士频频赞叹。自项目启动20多年以来,赤峰市为加强日常巡护和管护,将大部分项目建设任务纳入公益林管理,牢牢守住了治沙造林的宝贵成果。“项目地块得到如此好的保护,实在是超出了我的预期。”考察中,夏德博士由衷感慨。考察期间,夏德博士专程走访了巴林右旗一家柠条饲料加工企业,深入了解饲料生产工艺、产能规模及市场销售等情况,对赤峰市合理利用灌木林资源,发展林草产业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参观巴林右旗灌木林饲料加工企业历经十余年发展,赤峰市灌木林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已日趋成熟,目前全市已有10余家企业从事灌木加工利用,开发出草粉饲料、颗粒饲料、颗粒燃料等多种产品,远销河北、天津等多个地区,成功实现林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在松山区项目地块前合影本次回访期间,夏德博士还实地考察了其白线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区,详细了解翁牛特旗“以路治沙”、“以工代赈”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他盛赞赤峰市防沙治沙已经进入新阶段,对赤峰市持续推广的“以路治沙”新模式给予充分赞赏。截至目前,翁牛特旗已先后开通17条穿沙公路、总里程494.5公里,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面积570.8万亩,综合治理率达85.6%。该模式既改善了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又有效提升了群众经济收入,走出一条生态与民生共赢的治沙之路。介绍翁牛特旗“以路治沙”典型模式回访尾声,夏德博士表示,他很高兴见证昔日荒山蜕变为如今的林海,也很高兴看到中德项目地块已经和国内项目的地块连成一片,并受到严格的保护和管理,中德合作治沙造林项目正是赤峰市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的生动一幕。赤峰市始终坚守科学治理、系统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理念,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借助本次回访,让夏德博士也深入了解到赤峰在防沙治沙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模式,未来在推进国际项目过程中,将积极借鉴赤峰市生态建设与保护模式,让赤峰经验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更多动能。夏德博士重返故地,不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中德两国在生态建设和保护利用领域合作成功的生动缩影。
沙海变绿洲,真情系赤峰。时隔14年,原中德财政合作赤峰市治沙造林项目原首席专家尤根·夏德博士再度到访赤峰市,循着昔日治沙造林足迹,对各项目区开展实地考察。
2001-2011年,赤峰市在右旗、翁旗、敖汉旗、松山区4个地区实施了“中德财政合作赤峰市治沙造林项目”,累计完成治沙造林面积85.11万亩,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项目不仅引进了无偿援助资金,还引进了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有效促进了赤峰市林业发展。

右旗2000年项目造林前与2025年同一地块现状对比
作为首席专家,尤根·夏德博士自从1999年参加项目预可研活动开始,就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项目规划和实施期间,他充分发挥首席专家的作用,多次深入项目区,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积极协调国际国内专家们各尽其职,卓有成效地开展项目咨询服务,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

敖汉旗项目地块树木郁郁葱葱
赤峰市项目参与人员始终与尤根·夏德博士密切配合,赤峰市人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与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双方在并肩工作过程中结下深厚友谊。
鉴于夏德博士在项目推进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特授予他专门为有突出贡献的外籍专家设立的“骏马奖”。
2025年10月25日-29日,赤峰市森林草原保护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陪同夏德博士重访4个项目区,参观考察了中德项目固沙林、人工直播封育、防护林、水保林地块。
从昔日的荒山荒地到如今的多层级森林生态系统,项目区的显著变化令夏德博士频频赞叹。自项目启动20多年以来,赤峰市为加强日常巡护和管护,将大部分项目建设任务纳入公益林管理,牢牢守住了治沙造林的宝贵成果。“项目地块得到如此好的保护,实在是超出了我的预期。”考察中,夏德博士由衷感慨。
考察期间,夏德博士专程走访了巴林右旗一家柠条饲料加工企业,深入了解饲料生产工艺、产能规模及市场销售等情况,对赤峰市合理利用灌木林资源,发展林草产业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

参观巴林右旗灌木林饲料加工企业
历经十余年发展,赤峰市灌木林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已日趋成熟,目前全市已有10余家企业从事灌木加工利用,开发出草粉饲料、颗粒饲料、颗粒燃料等多种产品,远销河北、天津等多个地区,成功实现林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在松山区项目地块前合影
本次回访期间,夏德博士还实地考察了其白线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区,详细了解翁牛特旗“以路治沙”、“以工代赈”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他盛赞赤峰市防沙治沙已经进入新阶段,对赤峰市持续推广的“以路治沙”新模式给予充分赞赏。截至目前,翁牛特旗已先后开通17条穿沙公路、总里程494.5公里,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面积570.8万亩,综合治理率达85.6%。该模式既改善了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又有效提升了群众经济收入,走出一条生态与民生共赢的治沙之路。

介绍翁牛特旗“以路治沙”典型模式
回访尾声,夏德博士表示,他很高兴见证昔日荒山蜕变为如今的林海,也很高兴看到中德项目地块已经和国内项目的地块连成一片,并受到严格的保护和管理,中德合作治沙造林项目正是赤峰市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的生动一幕。
赤峰市始终坚守科学治理、系统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理念,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借助本次回访,让夏德博士也深入了解到赤峰在防沙治沙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模式,未来在推进国际项目过程中,将积极借鉴赤峰市生态建设与保护模式,让赤峰经验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夏德博士重返故地,不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中德两国在生态建设和保护利用领域合作成功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