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生态文明的敖汉实践 看“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2025-11-17 15:25:00           来源: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

十一月的敖汉,天高云淡,收割后的田野与苍翠的松涛相映,勾勒出一幅生态宜居的画卷。多年来,敖汉旗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出三条清晰的转化路径:以坚守换回报的“护绿换金”,化资源为产业的“聚绿生金”,靠创新拓价值的“借绿生金”,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

护绿换金:筑牢生态屏障,释放直接效益

敖汉旗紧邻科尔沁沙地边缘,曾面临严峻生态考验。敖汉人秉持“生态立旗”之志,发挥“愚公移山”之力,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科尔沁沙地沙障固沙作业现场,纵横交错的稻草方格锁住流沙,柠条等耐旱植物顽强生长。敖汉旗林业和草原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们采用'工程固沙+生物固沙'模式,先固定沙丘再恢复植被,同时,我们采用北斗卫星定位造林、覆膜造林等适用技术,造林成本大幅降低,成效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敖汉旗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牧民以沙地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沙地治理。仅2025年的治沙工程,就带动周边数百牧民参与,人均增收超1.5万元,将护绿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聚绿成金:发展生态产业,绘就富民画卷

敖汉旗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生态要素成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其中沙棘产业发展成为“聚绿成金”的典范。

全旗16万多亩沙棘林不仅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筑起了绿色生态屏障,更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敖汉旗带动周边农户广泛参与沙棘种植。长胜镇马架子村实施1000亩退化林分改造,其中800亩栽植沙棘,四年后挂果期亩产可达0.5吨,每亩纯收入800至1000元。

龙头企业带动构建了完整的沙棘产业链。国家林业龙头企业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本地丰富沙棘资源,构建起“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多元化产品畅销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敖汉旗还将沙棘产业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沙漠之花在长胜镇六顷地打造的2200亩沙棘产业园,引种19个沙棘品种、培育11万株沙棘树,这里不仅是种植基地,也是采摘旅游打卡地,吸引游客与网红前来观光采摘,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以前这地方都是荒沙地,现在沙棘成了我们的‘致富树’,不仅环境变好了,收入也增加了!”六顷地村民李大爷高兴地说。

图为长胜镇沙棘产业园。

借绿生金:赋能生态品牌,开拓增值新路

敖汉旗深挖生态潜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借绿生金”。

在敖润苏莫苏木光伏治沙基地,蓝色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优质牧草茁壮成长。“板上发电、板下固沙”的“光伏+”模式实现了生态与能源的双赢。

敖汉旗还积极开发碳汇产业,正式成立绿涛森林碳汇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开发全旗林业碳汇项目业主。经科学评估,全旗可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的乔木林面积达284万亩,其中可纳入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面积达255万亩,让每一片绿叶都持续释放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生态旅游也在悄然兴起。依托八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全球500佳”等生态品牌,着力打造“生态+文旅”产业。

目前已建成的热水温泉城、绿缘生态观光园景点,让敖汉成为了集教育培训、研学旅行、文化娱乐、农林科普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

“过去我们年轻人都在外打工,现在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大家都回来搞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一位民宿老板说道。

如今的敖汉,鼓起的不仅是老百姓的腰包,更是几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硕果。三条路径,一个方向,“护绿换金”是基础,“聚绿成金”是核心,“借绿生金”是升华,它们共同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敖汉的实践深刻表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守护生态底线的决心,也需要发展绿色产业的智慧,更需要创新价值实现机制的勇气。敖汉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档  :
分享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保护总站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苑东街23号
电话:0471-3380600 邮编:010020
蒙ICP备19003945号-1
 

生态文明的敖汉实践 看“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2025-11-17
来源: 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
朗读

生态文明的敖汉实践 看“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十一月的敖汉,天高云淡,收割后的田野与苍翠的松涛相映,勾勒出一幅生态宜居的画卷。多年来,敖汉旗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出三条清晰的转化路径:以坚守换回报的“护绿换金”,化资源为产业的“聚绿生金”,靠创新拓价值的“借绿生金”,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护绿换金:筑牢生态屏障,释放直接效益敖汉旗紧邻科尔沁沙地边缘,曾面临严峻生态考验。敖汉人秉持“生态立旗”之志,发挥“愚公移山”之力,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科尔沁沙地沙障固沙作业现场,纵横交错的稻草方格锁住流沙,柠条等耐旱植物顽强生长。敖汉旗林业和草原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们采用'工程固沙+生物固沙'模式,先固定沙丘再恢复植被,同时,我们采用北斗卫星定位造林、覆膜造林等适用技术,造林成本大幅降低,成效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敖汉旗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牧民以沙地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沙地治理。仅2025年的治沙工程,就带动周边数百牧民参与,人均增收超1.5万元,将护绿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聚绿成金:发展生态产业,绘就富民画卷敖汉旗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生态要素成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其中沙棘产业发展成为“聚绿成金”的典范。全旗16万多亩沙棘林不仅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筑起了绿色生态屏障,更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敖汉旗带动周边农户广泛参与沙棘种植。长胜镇马架子村实施1000亩退化林分改造,其中800亩栽植沙棘,四年后挂果期亩产可达0.5吨,每亩纯收入800至1000元。龙头企业带动构建了完整的沙棘产业链。国家林业龙头企业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本地丰富沙棘资源,构建起“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多元化产品畅销全国。值得一提的是,敖汉旗还将沙棘产业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沙漠之花在长胜镇六顷地打造的2200亩沙棘产业园,引种19个沙棘品种、培育11万株沙棘树,这里不仅是种植基地,也是采摘旅游打卡地,吸引游客与网红前来观光采摘,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前这地方都是荒沙地,现在沙棘成了我们的‘致富树’,不仅环境变好了,收入也增加了!”六顷地村民李大爷高兴地说。图为长胜镇沙棘产业园。借绿生金:赋能生态品牌,开拓增值新路敖汉旗深挖生态潜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借绿生金”。在敖润苏莫苏木光伏治沙基地,蓝色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优质牧草茁壮成长。“板上发电、板下固沙”的“光伏+”模式实现了生态与能源的双赢。敖汉旗还积极开发碳汇产业,正式成立绿涛森林碳汇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开发全旗林业碳汇项目业主。经科学评估,全旗可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的乔木林面积达284万亩,其中可纳入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面积达255万亩,让每一片绿叶都持续释放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生态旅游也在悄然兴起。依托八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全球500佳”等生态品牌,着力打造“生态+文旅”产业。目前已建成的热水温泉城、绿缘生态观光园景点,让敖汉成为了集教育培训、研学旅行、文化娱乐、农林科普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过去我们年轻人都在外打工,现在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大家都回来搞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一位民宿老板说道。如今的敖汉,鼓起的不仅是老百姓的腰包,更是几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硕果。三条路径,一个方向,“护绿换金”是基础,“聚绿成金”是核心,“借绿生金”是升华,它们共同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敖汉的实践深刻表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守护生态底线的决心,也需要发展绿色产业的智慧,更需要创新价值实现机制的勇气。敖汉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十一月的敖汉,天高云淡,收割后的田野与苍翠的松涛相映,勾勒出一幅生态宜居的画卷。多年来,敖汉旗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出三条清晰的转化路径:以坚守换回报的“护绿换金”,化资源为产业的“聚绿生金”,靠创新拓价值的“借绿生金”,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

护绿换金:筑牢生态屏障,释放直接效益

敖汉旗紧邻科尔沁沙地边缘,曾面临严峻生态考验。敖汉人秉持“生态立旗”之志,发挥“愚公移山”之力,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科尔沁沙地沙障固沙作业现场,纵横交错的稻草方格锁住流沙,柠条等耐旱植物顽强生长。敖汉旗林业和草原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们采用'工程固沙+生物固沙'模式,先固定沙丘再恢复植被,同时,我们采用北斗卫星定位造林、覆膜造林等适用技术,造林成本大幅降低,成效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敖汉旗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牧民以沙地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沙地治理。仅2025年的治沙工程,就带动周边数百牧民参与,人均增收超1.5万元,将护绿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聚绿成金:发展生态产业,绘就富民画卷

敖汉旗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生态要素成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其中沙棘产业发展成为“聚绿成金”的典范。

全旗16万多亩沙棘林不仅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筑起了绿色生态屏障,更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敖汉旗带动周边农户广泛参与沙棘种植。长胜镇马架子村实施1000亩退化林分改造,其中800亩栽植沙棘,四年后挂果期亩产可达0.5吨,每亩纯收入800至1000元。

龙头企业带动构建了完整的沙棘产业链。国家林业龙头企业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本地丰富沙棘资源,构建起“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多元化产品畅销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敖汉旗还将沙棘产业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沙漠之花在长胜镇六顷地打造的2200亩沙棘产业园,引种19个沙棘品种、培育11万株沙棘树,这里不仅是种植基地,也是采摘旅游打卡地,吸引游客与网红前来观光采摘,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以前这地方都是荒沙地,现在沙棘成了我们的‘致富树’,不仅环境变好了,收入也增加了!”六顷地村民李大爷高兴地说。

图为长胜镇沙棘产业园。

借绿生金:赋能生态品牌,开拓增值新路

敖汉旗深挖生态潜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借绿生金”。

在敖润苏莫苏木光伏治沙基地,蓝色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优质牧草茁壮成长。“板上发电、板下固沙”的“光伏+”模式实现了生态与能源的双赢。

敖汉旗还积极开发碳汇产业,正式成立绿涛森林碳汇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开发全旗林业碳汇项目业主。经科学评估,全旗可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的乔木林面积达284万亩,其中可纳入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面积达255万亩,让每一片绿叶都持续释放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生态旅游也在悄然兴起。依托八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全球500佳”等生态品牌,着力打造“生态+文旅”产业。

目前已建成的热水温泉城、绿缘生态观光园景点,让敖汉成为了集教育培训、研学旅行、文化娱乐、农林科普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

“过去我们年轻人都在外打工,现在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大家都回来搞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一位民宿老板说道。

如今的敖汉,鼓起的不仅是老百姓的腰包,更是几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硕果。三条路径,一个方向,“护绿换金”是基础,“聚绿成金”是核心,“借绿生金”是升华,它们共同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敖汉的实践深刻表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守护生态底线的决心,也需要发展绿色产业的智慧,更需要创新价值实现机制的勇气。敖汉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