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地处祖国北疆,境内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总面积9.47万平方公里,占阿拉善盟国土面积的35.07%,占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总面积的83.04%,生态极度脆弱。作为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最广、荒漠化程度最高、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阿拉善肩负着防沙治沙、保卫黄河、守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是全区乃至全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主阵地。
1980年阿拉善盟建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改善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一代代的阿拉善人胸怀大局、矢志不渝,连续40多年在大漠戈壁植树造林种草,坚持以水定绿、科学治沙原则,摒弃高耗水造林种草模式,大规模推广应用以梭梭、花棒、沙拐枣等乡土抗旱灌木和草本为主体的近自然造林模式,累计完成防沙治沙近1亿亩。全盟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现有森林面积207.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期的2.96%提高至8.42%;草原面积13552.05万亩,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高至23.18%。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由2004年的16.83万平方公里和20.4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4年的16.33万平方公里和19.64万平方公里。境内完成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建设约1425公里,特别是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林草带,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观景象。
2025年2月底阿拉善盟拉开了防沙治沙的大幕,吹响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全面“合龙”的冲锋号,勇担使命、不畏艰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全力以赴、合力攻坚。于2025年7月6日完成剩余431公里锁边任务,构筑起了一道总长约1856公里的“绿色长城”,实现了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全面合龙。有效阻截了三大沙漠外缘流沙的扩散蔓延,守护了河西走廊、宁夏平原等北方粮仓,保障了京新高速、临哈铁路、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运营,显著改善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荒漠生态系统呈现逐渐向好趋势。标志着阿拉善盟在防治荒漠化、遏制三大沙漠“握手”威胁、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同时,阿拉善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防沙治沙与沙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百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沙生植物种子采集、沙漠生态旅游等产业。推动实施“以工代赈”、“合作社+管护”、“生态管护员”等机制,引导项目区及周边农牧民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后期管护和沙产业经营。农牧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实现良性互动,极大调动了群众爱绿、护绿、兴绿的积极性。从事林草产业的农牧民已超过3万余人,户均年增收达3万至5万元,形成了治沙致富的“双赢”局面。
阿拉善盟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的全面合龙,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向荒漠要绿色的伟大壮举。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锚定目标,接续奋斗,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巩固和拓展锁边带建设成果,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绿一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阿拉善盟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全面合龙 , 阿拉善盟地处祖国北疆,境内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总面积9.47万平方公里,占阿拉善盟国土面积的35.07%,占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总面积的83.04%,生态极度脆弱。作为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最广、荒漠化程度最高、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阿拉善肩负着防沙治沙、保卫黄河、守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是全区乃至全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主阵地。1980年阿拉善盟建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改善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一代代的阿拉善人胸怀大局、矢志不渝,连续40多年在大漠戈壁植树造林种草,坚持以水定绿、科学治沙原则,摒弃高耗水造林种草模式,大规模推广应用以梭梭、花棒、沙拐枣等乡土抗旱灌木和草本为主体的近自然造林模式,累计完成防沙治沙近1亿亩。全盟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现有森林面积207.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期的2.96%提高至8.42%;草原面积13552.05万亩,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高至23.18%。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由2004年的16.83万平方公里和20.4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4年的16.33万平方公里和19.64万平方公里。境内完成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建设约1425公里,特别是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林草带,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观景象。2025年2月底阿拉善盟拉开了防沙治沙的大幕,吹响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全面“合龙”的冲锋号,勇担使命、不畏艰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全力以赴、合力攻坚。于2025年7月6日完成剩余431公里锁边任务,构筑起了一道总长约1856公里的“绿色长城”,实现了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全面合龙。有效阻截了三大沙漠外缘流沙的扩散蔓延,守护了河西走廊、宁夏平原等北方粮仓,保障了京新高速、临哈铁路、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运营,显著改善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荒漠生态系统呈现逐渐向好趋势。标志着阿拉善盟在防治荒漠化、遏制三大沙漠“握手”威胁、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同时,阿拉善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防沙治沙与沙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百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沙生植物种子采集、沙漠生态旅游等产业。推动实施“以工代赈”、“合作社+管护”、“生态管护员”等机制,引导项目区及周边农牧民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后期管护和沙产业经营。农牧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实现良性互动,极大调动了群众爱绿、护绿、兴绿的积极性。从事林草产业的农牧民已超过3万余人,户均年增收达3万至5万元,形成了治沙致富的“双赢”局面。阿拉善盟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的全面合龙,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向荒漠要绿色的伟大壮举。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锚定目标,接续奋斗,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巩固和拓展锁边带建设成果,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绿一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阿拉善盟地处祖国北疆,境内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总面积9.47万平方公里,占阿拉善盟国土面积的35.07%,占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总面积的83.04%,生态极度脆弱。作为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最广、荒漠化程度最高、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阿拉善肩负着防沙治沙、保卫黄河、守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是全区乃至全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主阵地。
1980年阿拉善盟建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改善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一代代的阿拉善人胸怀大局、矢志不渝,连续40多年在大漠戈壁植树造林种草,坚持以水定绿、科学治沙原则,摒弃高耗水造林种草模式,大规模推广应用以梭梭、花棒、沙拐枣等乡土抗旱灌木和草本为主体的近自然造林模式,累计完成防沙治沙近1亿亩。全盟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现有森林面积207.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期的2.96%提高至8.42%;草原面积13552.05万亩,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高至23.18%。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由2004年的16.83万平方公里和20.4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4年的16.33万平方公里和19.64万平方公里。境内完成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建设约1425公里,特别是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林草带,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观景象。
2025年2月底阿拉善盟拉开了防沙治沙的大幕,吹响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全面“合龙”的冲锋号,勇担使命、不畏艰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全力以赴、合力攻坚。于2025年7月6日完成剩余431公里锁边任务,构筑起了一道总长约1856公里的“绿色长城”,实现了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全面合龙。有效阻截了三大沙漠外缘流沙的扩散蔓延,守护了河西走廊、宁夏平原等北方粮仓,保障了京新高速、临哈铁路、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运营,显著改善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荒漠生态系统呈现逐渐向好趋势。标志着阿拉善盟在防治荒漠化、遏制三大沙漠“握手”威胁、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同时,阿拉善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防沙治沙与沙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百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沙生植物种子采集、沙漠生态旅游等产业。推动实施“以工代赈”、“合作社+管护”、“生态管护员”等机制,引导项目区及周边农牧民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后期管护和沙产业经营。农牧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实现良性互动,极大调动了群众爱绿、护绿、兴绿的积极性。从事林草产业的农牧民已超过3万余人,户均年增收达3万至5万元,形成了治沙致富的“双赢”局面。
阿拉善盟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的全面合龙,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向荒漠要绿色的伟大壮举。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锚定目标,接续奋斗,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巩固和拓展锁边带建设成果,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绿一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