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聚焦“三北”工程五大关键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发布时间:2025-03-18 15:19:53           来源:包头市林业和草原局


“三北” 工程作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对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2025年,包头市“三北” 工程建设紧扣五大核心关键,蹄疾步稳向前推进,力求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精准排期,全力冲刺工程进度。提前全方位谋划各类工程项目的作业设计、实施方案编制审核以及落实地块、上图入库、种苗、物资储备等工作。目前已储备乔灌木苗木近500万株,小叶锦鸡儿种子33万公斤、冰草种子24万公斤,围栏1000卷、约20万米。按照科学规划,自南向北,各地将于3月中旬全面吹响项目建设的号角,5月底前完成全部任务的80%,剩余的抚育任务则在10月底前圆满收官,全力保障工程按时交付且质量过硬。

严格把控,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在全市组织开展“工程项目质量提升年专项活动”,落实局班子成员包片负责制,常态化开展“林业体检”和“草原体检”,并聘请第三方对三北工程项目实行专题监管、专项审计,严把项目设计关、施工关、核查验收关,切实做好全过程质量监管和技术指导服务,加强对施工单位、监理等履约的监管,力争治一片成一片,切实提升工程质量与生态效益。

精细谋划,竭力降低工程成本。面对治沙成本不断上涨的挑战,积极强化商品意识与精算意识。在固阳县、九原区、达茂旗精心建设1400亩保障性苗圃及7200亩草种繁育基地,建成后年育苗能力将突破600万株,年草种生产能力超过21万公斤。与内蒙古森工集团开展深度合作,在九原区国有林场培育600亩超旱生树种,年育苗能力可高达2000万株以上。通过多渠道、多举措降低种苗费、材料费、人工费等各项成本,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提高工程标准、扩大治沙规模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创新驱动,大力推行 “以工代赈”。在 “三北” 工程建设中全面推行 “以工代赈” 模式,要求各项目劳务报酬规模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0%,改变传统单一的工程发包模式,采用“工程建设 + 劳务组织”一体化模式,打破以往单一采取企业中标治理沙地局面,省去招投标程序,降低成本,加快了开工速度;还可以将部分项目资金作为工资直接支付给农牧民,避免“中间商赚差价”,最大限度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并通过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由农牧民一肩挑起沙地治理与日常管护双重责任,进一步巩固防沙治沙成果,实现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

示范引领,精心打造标志性工程。秉持创新驱动理念,积极推进科技治沙。组织达茂旗、固阳县及各工程建设地区,着力打造林草工程标志性示范项目。计划将国家林草局批复的荒漠草原 “草光互补” 试点,精心建设成为荒漠草原修复的示范样板。通过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 “三北”工程建设在技术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档  :
分享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保护总站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苑东街23号
电话:0471-3380600 邮编:010020
蒙ICP备19003945号-1
 

聚焦“三北”工程五大关键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发布时间:2025-03-18
来源: 包头市林业和草原局
朗读

聚焦“三北”工程五大关键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三北” 工程作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对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2025年,包头市“三北” 工程建设紧扣五大核心关键,蹄疾步稳向前推进,力求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精准排期,全力冲刺工程进度。提前全方位谋划各类工程项目的作业设计、实施方案编制审核以及落实地块、上图入库、种苗、物资储备等工作。目前已储备乔灌木苗木近500万株,小叶锦鸡儿种子33万公斤、冰草种子24万公斤,围栏1000卷、约20万米。按照科学规划,自南向北,各地将于3月中旬全面吹响项目建设的号角,5月底前完成全部任务的80%,剩余的抚育任务则在10月底前圆满收官,全力保障工程按时交付且质量过硬。严格把控,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在全市组织开展“工程项目质量提升年专项活动”,落实局班子成员包片负责制,常态化开展“林业体检”和“草原体检”,并聘请第三方对三北工程项目实行专题监管、专项审计,严把项目设计关、施工关、核查验收关,切实做好全过程质量监管和技术指导服务,加强对施工单位、监理等履约的监管,力争治一片成一片,切实提升工程质量与生态效益。精细谋划,竭力降低工程成本。面对治沙成本不断上涨的挑战,积极强化商品意识与精算意识。在固阳县、九原区、达茂旗精心建设1400亩保障性苗圃及7200亩草种繁育基地,建成后年育苗能力将突破600万株,年草种生产能力超过21万公斤。与内蒙古森工集团开展深度合作,在九原区国有林场培育600亩超旱生树种,年育苗能力可高达2000万株以上。通过多渠道、多举措降低种苗费、材料费、人工费等各项成本,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提高工程标准、扩大治沙规模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创新驱动,大力推行 “以工代赈”。在 “三北” 工程建设中全面推行 “以工代赈” 模式,要求各项目劳务报酬规模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0%,改变传统单一的工程发包模式,采用“工程建设 + 劳务组织”一体化模式,打破以往单一采取企业中标治理沙地局面,省去招投标程序,降低成本,加快了开工速度;还可以将部分项目资金作为工资直接支付给农牧民,避免“中间商赚差价”,最大限度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并通过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由农牧民一肩挑起沙地治理与日常管护双重责任,进一步巩固防沙治沙成果,实现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示范引领,精心打造标志性工程。秉持创新驱动理念,积极推进科技治沙。组织达茂旗、固阳县及各工程建设地区,着力打造林草工程标志性示范项目。计划将国家林草局批复的荒漠草原 “草光互补” 试点,精心建设成为荒漠草原修复的示范样板。通过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 “三北”工程建设在技术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三北” 工程作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对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2025年,包头市“三北” 工程建设紧扣五大核心关键,蹄疾步稳向前推进,力求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精准排期,全力冲刺工程进度。提前全方位谋划各类工程项目的作业设计、实施方案编制审核以及落实地块、上图入库、种苗、物资储备等工作。目前已储备乔灌木苗木近500万株,小叶锦鸡儿种子33万公斤、冰草种子24万公斤,围栏1000卷、约20万米。按照科学规划,自南向北,各地将于3月中旬全面吹响项目建设的号角,5月底前完成全部任务的80%,剩余的抚育任务则在10月底前圆满收官,全力保障工程按时交付且质量过硬。

严格把控,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在全市组织开展“工程项目质量提升年专项活动”,落实局班子成员包片负责制,常态化开展“林业体检”和“草原体检”,并聘请第三方对三北工程项目实行专题监管、专项审计,严把项目设计关、施工关、核查验收关,切实做好全过程质量监管和技术指导服务,加强对施工单位、监理等履约的监管,力争治一片成一片,切实提升工程质量与生态效益。

精细谋划,竭力降低工程成本。面对治沙成本不断上涨的挑战,积极强化商品意识与精算意识。在固阳县、九原区、达茂旗精心建设1400亩保障性苗圃及7200亩草种繁育基地,建成后年育苗能力将突破600万株,年草种生产能力超过21万公斤。与内蒙古森工集团开展深度合作,在九原区国有林场培育600亩超旱生树种,年育苗能力可高达2000万株以上。通过多渠道、多举措降低种苗费、材料费、人工费等各项成本,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提高工程标准、扩大治沙规模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创新驱动,大力推行 “以工代赈”。在 “三北” 工程建设中全面推行 “以工代赈” 模式,要求各项目劳务报酬规模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0%,改变传统单一的工程发包模式,采用“工程建设 + 劳务组织”一体化模式,打破以往单一采取企业中标治理沙地局面,省去招投标程序,降低成本,加快了开工速度;还可以将部分项目资金作为工资直接支付给农牧民,避免“中间商赚差价”,最大限度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并通过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由农牧民一肩挑起沙地治理与日常管护双重责任,进一步巩固防沙治沙成果,实现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

示范引领,精心打造标志性工程。秉持创新驱动理念,积极推进科技治沙。组织达茂旗、固阳县及各工程建设地区,着力打造林草工程标志性示范项目。计划将国家林草局批复的荒漠草原 “草光互补” 试点,精心建设成为荒漠草原修复的示范样板。通过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 “三北”工程建设在技术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