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全方位加强“三北”工程六期保障切实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2025-04-09 15:54:29           来源: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局


呼和浩特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三北”工程战略部署,以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在项目验收、档案管理及后期管护方面积极创新、强化举措,为生态建设成果的长效巩固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创新招投标模式。一是实施承诺招标模式。突破传统流程限制,在国家和自治区资金尚未到位前,通过政府资金承诺机制先行启动招投标程序,确保项目前期工作与资金到位周期解绑。二是建立资金保障前置机制。呼和浩特市林草局主动担当作为,同呼和浩特市审计局、财政局及林草各部门合力协作,集体研究决策,综合评估项目入库情况后主动提供财政承诺,破解季节性项目"资金空窗期"难题,为项目争取实施主动权。三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与公共资源交易监管部门建立专项协调机制,优先保障“三北”工程招投标排期,实现项目审批与施工准备的“无缝衔接”。

(二)试点应用智慧验收。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强化统筹督导,在旗县区自查验收基础上结合市级复查,编制《呼和浩特市“三北”工程六期项目市级复查验收工作方案》,同时积极探索无人机验收,推进项目验收智能化。一是启用“三北”工程项目无人机验收试点示范工作,结合和林格尔县本地生态特点与技术规程要求,形成了一套高效、精准的验收模式。县政府配套130万元,选用搭载RTK/PPK定位与激光雷达(LiDAR)的多旋翼无人机,确保在风速≤5级的窗口期高效作业,针对项目区边界模糊、数据不全问题,通过GIS数据叠加精准划定验收范围。二是对典型样区进行人工样方调查(每公顷≥3个),详细记录胸径等验证数据。建立林地影像、项目地矢量边界及精准表格报告“一区一档”数字化验收资料,为项目后续成效管护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三)强化工程档案管理。一是立行立改推进档案规范化建设。针对国家审计、自治区环保督察指出的呼和浩特市“三北”工程档案资料不齐全问题,呼和浩特市林草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人员全面梳理排查,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走访相关人员等方式,系统补充完善缺失档案资料,同时,在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印发《呼和浩特市“三北”工程六期档案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将档案验收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前置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未通过档案验收的项目一律不予整体验收。二是分级联动高效实施,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由竣工验收单位牵头组织,联合档案主管部门成立验收组,重点核查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三是实施全流程闭环管理,项目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前3个月提交档案验收申请,验收组通过实地检查、材料核验形成“合格”或“不合格”结论,不合格项目限期整改并复查,确保档案质量达标。

(四)科技赋能后期管护。一是科技赋能林草“三防”。以智能监测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防火、防虫、防过牧”立体化防控网络。防火领域,依托智慧林草生态大数据平台,整合222套远程视频监控、128套卡口监控及9个瞭望塔,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林缘草边生产用火实时预警、火情秒级捕捉;防虫领域,建立“市-县-乡”三级监测网络,以护林员动态巡查为基础,结合无人机航测精准定位虫害高发区,推动病虫害“早发现、早处置”;防过牧领域,将“三北”工程区全域纳入禁牧监管,通过44个智能监测点位覆盖44.47万亩重点区域,重点区域监管覆盖率达65%以上,同步压实草畜平衡制度,以科技硬约束守护生态修复成果。二是持续开展增绿护绿。呼和浩特市持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聚焦"三北"工程巩固提升,通过专项财政资金精准发力,市政府累计投资1700余万,重点推进三大生态治理工程:一是实施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北坡绿化提升改造项目,通过开展补植补造,持续提高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北坡林草覆盖率;二是开展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提升林草植被盖度和森林草原质量;三是实施在赛罕退化林更新改造项目,通过清理枯死树,实现林分状况改善。通过实施三大项目,呼和浩特市为“三北”工程巩固提升注入新动能,形成多维度生态治理格局,切实保障“三北”工程长久持续发挥生态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档  :
分享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保护总站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苑东街23号
电话:0471-3380600 邮编:010020
蒙ICP备19003945号-1
 

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全方位加强“三北”工程六期保障切实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2025-04-09
来源: 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局
朗读

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全方位加强“三北”工程六期保障切实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呼和浩特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三北”工程战略部署,以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在项目验收、档案管理及后期管护方面积极创新、强化举措,为生态建设成果的长效巩固提供了坚实保障。(一)创新招投标模式。一是实施承诺招标模式。突破传统流程限制,在国家和自治区资金尚未到位前,通过政府资金承诺机制先行启动招投标程序,确保项目前期工作与资金到位周期解绑。二是建立资金保障前置机制。呼和浩特市林草局主动担当作为,同呼和浩特市审计局、财政局及林草各部门合力协作,集体研究决策,综合评估项目入库情况后主动提供财政承诺,破解季节性项目"资金空窗期"难题,为项目争取实施主动权。三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与公共资源交易监管部门建立专项协调机制,优先保障“三北”工程招投标排期,实现项目审批与施工准备的“无缝衔接”。(二)试点应用智慧验收。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强化统筹督导,在旗县区自查验收基础上结合市级复查,编制《呼和浩特市“三北”工程六期项目市级复查验收工作方案》,同时积极探索无人机验收,推进项目验收智能化。一是启用“三北”工程项目无人机验收试点示范工作,结合和林格尔县本地生态特点与技术规程要求,形成了一套高效、精准的验收模式。县政府配套130万元,选用搭载RTK/PPK定位与激光雷达(LiDAR)的多旋翼无人机,确保在风速≤5级的窗口期高效作业,针对项目区边界模糊、数据不全问题,通过GIS数据叠加精准划定验收范围。二是对典型样区进行人工样方调查(每公顷≥3个),详细记录胸径等验证数据。建立林地影像、项目地矢量边界及精准表格报告“一区一档”数字化验收资料,为项目后续成效管护提供有力数据支撑。(三)强化工程档案管理。一是立行立改推进档案规范化建设。针对国家审计、自治区环保督察指出的呼和浩特市“三北”工程档案资料不齐全问题,呼和浩特市林草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人员全面梳理排查,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走访相关人员等方式,系统补充完善缺失档案资料,同时,在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印发《呼和浩特市“三北”工程六期档案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将档案验收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前置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未通过档案验收的项目一律不予整体验收。二是分级联动高效实施,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由竣工验收单位牵头组织,联合档案主管部门成立验收组,重点核查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三是实施全流程闭环管理,项目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前3个月提交档案验收申请,验收组通过实地检查、材料核验形成“合格”或“不合格”结论,不合格项目限期整改并复查,确保档案质量达标。(四)科技赋能后期管护。一是科技赋能林草“三防”。以智能监测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防火、防虫、防过牧”立体化防控网络。防火领域,依托智慧林草生态大数据平台,整合222套远程视频监控、128套卡口监控及9个瞭望塔,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林缘草边生产用火实时预警、火情秒级捕捉;防虫领域,建立“市-县-乡”三级监测网络,以护林员动态巡查为基础,结合无人机航测精准定位虫害高发区,推动病虫害“早发现、早处置”;防过牧领域,将“三北”工程区全域纳入禁牧监管,通过44个智能监测点位覆盖44.47万亩重点区域,重点区域监管覆盖率达65%以上,同步压实草畜平衡制度,以科技硬约束守护生态修复成果。二是持续开展增绿护绿。呼和浩特市持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聚焦"三北"工程巩固提升,通过专项财政资金精准发力,市政府累计投资1700余万,重点推进三大生态治理工程:一是实施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北坡绿化提升改造项目,通过开展补植补造,持续提高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北坡林草覆盖率;二是开展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提升林草植被盖度和森林草原质量;三是实施在赛罕退化林更新改造项目,通过清理枯死树,实现林分状况改善。通过实施三大项目,呼和浩特市为“三北”工程巩固提升注入新动能,形成多维度生态治理格局,切实保障“三北”工程长久持续发挥生态效益。


呼和浩特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三北”工程战略部署,以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在项目验收、档案管理及后期管护方面积极创新、强化举措,为生态建设成果的长效巩固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创新招投标模式。一是实施承诺招标模式。突破传统流程限制,在国家和自治区资金尚未到位前,通过政府资金承诺机制先行启动招投标程序,确保项目前期工作与资金到位周期解绑。二是建立资金保障前置机制。呼和浩特市林草局主动担当作为,同呼和浩特市审计局、财政局及林草各部门合力协作,集体研究决策,综合评估项目入库情况后主动提供财政承诺,破解季节性项目"资金空窗期"难题,为项目争取实施主动权。三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与公共资源交易监管部门建立专项协调机制,优先保障“三北”工程招投标排期,实现项目审批与施工准备的“无缝衔接”。

(二)试点应用智慧验收。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强化统筹督导,在旗县区自查验收基础上结合市级复查,编制《呼和浩特市“三北”工程六期项目市级复查验收工作方案》,同时积极探索无人机验收,推进项目验收智能化。一是启用“三北”工程项目无人机验收试点示范工作,结合和林格尔县本地生态特点与技术规程要求,形成了一套高效、精准的验收模式。县政府配套130万元,选用搭载RTK/PPK定位与激光雷达(LiDAR)的多旋翼无人机,确保在风速≤5级的窗口期高效作业,针对项目区边界模糊、数据不全问题,通过GIS数据叠加精准划定验收范围。二是对典型样区进行人工样方调查(每公顷≥3个),详细记录胸径等验证数据。建立林地影像、项目地矢量边界及精准表格报告“一区一档”数字化验收资料,为项目后续成效管护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三)强化工程档案管理。一是立行立改推进档案规范化建设。针对国家审计、自治区环保督察指出的呼和浩特市“三北”工程档案资料不齐全问题,呼和浩特市林草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人员全面梳理排查,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走访相关人员等方式,系统补充完善缺失档案资料,同时,在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印发《呼和浩特市“三北”工程六期档案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将档案验收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前置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未通过档案验收的项目一律不予整体验收。二是分级联动高效实施,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由竣工验收单位牵头组织,联合档案主管部门成立验收组,重点核查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三是实施全流程闭环管理,项目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前3个月提交档案验收申请,验收组通过实地检查、材料核验形成“合格”或“不合格”结论,不合格项目限期整改并复查,确保档案质量达标。

(四)科技赋能后期管护。一是科技赋能林草“三防”。以智能监测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防火、防虫、防过牧”立体化防控网络。防火领域,依托智慧林草生态大数据平台,整合222套远程视频监控、128套卡口监控及9个瞭望塔,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林缘草边生产用火实时预警、火情秒级捕捉;防虫领域,建立“市-县-乡”三级监测网络,以护林员动态巡查为基础,结合无人机航测精准定位虫害高发区,推动病虫害“早发现、早处置”;防过牧领域,将“三北”工程区全域纳入禁牧监管,通过44个智能监测点位覆盖44.47万亩重点区域,重点区域监管覆盖率达65%以上,同步压实草畜平衡制度,以科技硬约束守护生态修复成果。二是持续开展增绿护绿。呼和浩特市持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聚焦"三北"工程巩固提升,通过专项财政资金精准发力,市政府累计投资1700余万,重点推进三大生态治理工程:一是实施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北坡绿化提升改造项目,通过开展补植补造,持续提高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北坡林草覆盖率;二是开展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提升林草植被盖度和森林草原质量;三是实施在赛罕退化林更新改造项目,通过清理枯死树,实现林分状况改善。通过实施三大项目,呼和浩特市为“三北”工程巩固提升注入新动能,形成多维度生态治理格局,切实保障“三北”工程长久持续发挥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