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几组照片:探寻内蒙古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沧桑巨变
发布时间:2024-01-29 10:46:54           来源: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地处


拍摄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图为乌兰坝林场职工上山植树造林住的临时窝棚和植树造林的场面

通过离退休老职工回忆,那时候,每年4月15日前后,林场职工几乎全体出动上山栽树,离护林站近就吃住在护林站,离护林站远的地方就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窝棚都是用泥土抹顶,窝棚里铺些木棍子,木棍子上铺一层麦秸子,上边铺上行李就是床了。通过这些老照片,可以想象,当时人们植树造林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那时候,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生产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人们植树造林使用的工具只有铁锨和镐头,工作分工不分男女,身体好的人手一把铁锨或搞头,挖坑栽树全靠人工,手磨出了血泡,挑破了缠上布条接着干;感冒发烧,吃片止疼片,退点烧接着干,总之每个人都坚持“轻伤不下火线”。身体弱一点的赶毛驴车、牛车运树苗,尽管沟深坡陡没有现成的路,但大家都处于忘我的状态,没有一个怕苦怕累怕危险的。那时候每年植树季节,人们都异常兴奋,似乎盼这个季节盼了好长时间,植树现场始终热火朝天。


以上两图于1980年春季拍摄于乌兰坝林场良种基地种子园,这是林场职工在种子园进行落叶松无性系嫁接的场面

拍摄于1991年春季,图为乌兰坝林场职工营造落叶松子代测定林场景

以上两图拍摄于2013年3月,图为乌兰坝林场职工在落叶松子代测定林采集营建二代种子园穗条

乌兰坝林场良种基地始建于1980年,1984年纳入部、区、市、县、场五级联营;1984 年至1990年为一期工程,1991年至1997年为二期续建工程,二期工程结束至 2008 年末,列入天保工程种苗建设项目。此期间建成良种基地3882亩,包括:初级种子园1116亩、母树林 2433亩、采穗圃42亩、子代林141亩、示范林150亩,年生产良种5800公斤。1993 年原林业部授予乌兰坝林场落叶松良种基地“全国林木良种基地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良种基地被原国家林业局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之一。2010 年财政部与国家林业局启动林木良种补助长效机制。良种基地建设有了资金保障。

现在的乌兰坝林场国家落叶松良种基地,年生产良种6860公斤,比良种补助前的2009年良种产量提高了35%;种子园树种优化和升级换代工作有了新突破,新建械树类观赏树种无性系种子园 70 亩、采穗圃6亩、种质资源扩繁圃10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240份,新建华北落叶松二代种子园 95 亩、兴安落叶松二代种子园16亩、华北落叶松1.5代种子园32亩,这是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产物;审定自治区级林木良种3个、筛选优良家系39个、收集无性系359个。这些资源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材料,堪称无价之宝。


拍摄于2013年春季,图为乌兰坝林场林业技术人员在哈达那拉测量规划造林地场景

从1965年乌兰坝林场组建开始,历经“三北”防护林工程两期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公益林保护工程,从最初的满山整坡大面积造林,到后来林隙地见缝插针式造林,三代乌兰坝务林人始终奋战在生态建设与保护第一线,为了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无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还是普通林场职工,大家都集思广益,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陆续总结出了“三埋、两踩、一提苗”“顶浆(地反浆时节)造林”“深耕集雨造林技术”等窍门,本着“适地、适树、适种源”选苗原则,使造林成活率平均保持在85%以上,一度创造出高寒山区春季造林成活率新高。五十年来累计营造人工林36.1万亩,管护森林总面积180.82万亩。

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棚沟养鹿场是一个集鹿群改良、科学饲养、鹿副产品深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野外放牧型综合养鹿场,属于林场第三产业。养鹿场自一九七四年开始人工驯化、饲养、放牧东北马鹿,至今已有49年的历史。养鹿场先后同黑龙江省哈尔滨特产研究所和左家特产研究所合作的《大群东北马鹿增茸技术的研究》和鹿冷冻精液人工输精技术,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马鹿通过在野外自由采食天然野生植物,生产出的鹿产品品质及营养价值较高,产品曾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其鹿茸支头大、品质好,而且肥嫩,深受国际市场的青睐,曾为林场经济发展和职工收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4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发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牌匾

为更好地保护我国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森林、草原、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巴林左旗乌兰坝—石棚沟旗级自然保护区是在1997年经巴林左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1999年晋升为赤峰市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内政办发〔2001〕385号文件批复成立乌兰坝—石棚沟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在2002年,以左政字〔2002〕10号文件批复,成立乌兰坝—石棚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并编制了《内蒙古乌兰坝—石棚沟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1—2010)》;2012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保护区所处区域为北方防沙带,是国家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属于国家禁止开发区,迫切需要加强保护,增强其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同时,保护区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与高格斯台罕乌拉、赛罕乌拉、古日格斯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连接,形成了大兴安岭南部区域自然保护区群,对于保护我国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使野生马鹿、斑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现有成果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鉴于保护区重要的保护价值,201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拍摄于2021年,图为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兰坝中心管理站

拍摄于2021年夏季,图为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顶山望火楼俯瞰图

拍摄于2021年,图为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爷洞沟林海

拍摄于2021年,图为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棚沟黑力黑坝林海俯瞰图

拍摄于2021年,图为在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棚沟辖区拍摄到的野生马鹿群

目前,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8万亩,内有高等植物1071种,隶属133科453属,其中种子植物862种,蕨类植物27种,苔藓植物182种。药用植物达100多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黄檗和紫椴2种。保护区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29目81科321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大鸨、黑鹤,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天鹅、鸳鸯、草原雕、秃鹫、白头鹞、红脚隼、黑琴鸡、蓑羽鹤等,国家二级保护哺乳动物有马鹿和猞猁等,其他常见野生动物野鸡遍地走,狍子、野兔满山跑。野生马鹿种群规模近千只。保护区已真正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珍稀植物的伊甸园。

正是乌兰坝三代务林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才铸就了今天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绝美风采。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更是一个可歌可泣的群体。他们吃得下苦,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心中放不下的却永远是责任!他们用青春和汗水换取了如今的绿水青山,实现了由昔日的濯濯童山发展成为今天动植物宝库的沧桑巨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档  :
分享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保护总站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苑东街23号
电话:0471-3380600 邮编:010020
蒙ICP备19003945号-1
 

几组照片:探寻内蒙古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沧桑巨变

发布时间:2024-01-29
来源: 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地处
朗读

几组照片:探寻内蒙古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沧桑巨变, 拍摄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图为乌兰坝林场职工上山植树造林住的临时窝棚和植树造林的场面通过离退休老职工回忆,那时候,每年4月15日前后,林场职工几乎全体出动上山栽树,离护林站近就吃住在护林站,离护林站远的地方就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窝棚都是用泥土抹顶,窝棚里铺些木棍子,木棍子上铺一层麦秸子,上边铺上行李就是床了。通过这些老照片,可以想象,当时人们植树造林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那时候,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生产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人们植树造林使用的工具只有铁锨和镐头,工作分工不分男女,身体好的人手一把铁锨或搞头,挖坑栽树全靠人工,手磨出了血泡,挑破了缠上布条接着干;感冒发烧,吃片止疼片,退点烧接着干,总之每个人都坚持“轻伤不下火线”。身体弱一点的赶毛驴车、牛车运树苗,尽管沟深坡陡没有现成的路,但大家都处于忘我的状态,没有一个怕苦怕累怕危险的。那时候每年植树季节,人们都异常兴奋,似乎盼这个季节盼了好长时间,植树现场始终热火朝天。以上两图于1980年春季拍摄于乌兰坝林场良种基地种子园,这是林场职工在种子园进行落叶松无性系嫁接的场面拍摄于1991年春季,图为乌兰坝林场职工营造落叶松子代测定林场景以上两图拍摄于2013年3月,图为乌兰坝林场职工在落叶松子代测定林采集营建二代种子园穗条乌兰坝林场良种基地始建于1980年,1984年纳入部、区、市、县、场五级联营;1984 年至1990年为一期工程,1991年至1997年为二期续建工程,二期工程结束至 2008 年末,列入天保工程种苗建设项目。此期间建成良种基地3882亩,包括:初级种子园1116亩、母树林 2433亩、采穗圃42亩、子代林141亩、示范林150亩,年生产良种5800公斤。1993 年原林业部授予乌兰坝林场落叶松良种基地“全国林木良种基地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良种基地被原国家林业局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之一。2010 年财政部与国家林业局启动林木良种补助长效机制。良种基地建设有了资金保障。现在的乌兰坝林场国家落叶松良种基地,年生产良种6860公斤,比良种补助前的2009年良种产量提高了35%;种子园树种优化和升级换代工作有了新突破,新建械树类观赏树种无性系种子园 70 亩、采穗圃6亩、种质资源扩繁圃10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240份,新建华北落叶松二代种子园 95 亩、兴安落叶松二代种子园16亩、华北落叶松1.5代种子园32亩,这是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产物;审定自治区级林木良种3个、筛选优良家系39个、收集无性系359个。这些资源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材料,堪称无价之宝。拍摄于2013年春季,图为乌兰坝林场林业技术人员在哈达那拉测量规划造林地场景从1965年乌兰坝林场组建开始,历经“三北”防护林工程两期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公益林保护工程,从最初的满山整坡大面积造林,到后来林隙地见缝插针式造林,三代乌兰坝务林人始终奋战在生态建设与保护第一线,为了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无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还是普通林场职工,大家都集思广益,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陆续总结出了“三埋、两踩、一提苗”“顶浆(地反浆时节)造林”“深耕集雨造林技术”等窍门,本着“适地、适树、适种源”选苗原则,使造林成活率平均保持在85%以上,一度创造出高寒山区春季造林成活率新高。五十年来累计营造人工林36.1万亩,管护森林总面积180.82万亩。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棚沟养鹿场是一个集鹿群改良、科学饲养、鹿副产品深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野外放牧型综合养鹿场,属于林场第三产业。养鹿场自一九七四年开始人工驯化、饲养、放牧东北马鹿,至今已有49年的历史。养鹿场先后同黑龙江省哈尔滨特产研究所和左家特产研究所合作的《大群东北马鹿增茸技术的研究》和鹿冷冻精液人工输精技术,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马鹿通过在野外自由采食天然野生植物,生产出的鹿产品品质及营养价值较高,产品曾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其鹿茸支头大、品质好,而且肥嫩,深受国际市场的青睐,曾为林场经济发展和职工收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14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发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牌匾为更好地保护我国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森林、草原、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巴林左旗乌兰坝—石棚沟旗级自然保护区是在1997年经巴林左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1999年晋升为赤峰市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内政办发〔2001〕385号文件批复成立乌兰坝—石棚沟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在2002年,以左政字〔2002〕10号文件批复,成立乌兰坝—石棚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并编制了《内蒙古乌兰坝—石棚沟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1—2010)》;2012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保护区所处区域为北方防沙带,是国家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属于国家禁止开发区,迫切需要加强保护,增强其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同时,保护区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与高格斯台罕乌拉、赛罕乌拉、古日格斯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连接,形成了大兴安岭南部区域自然保护区群,对于保护我国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使野生马鹿、斑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现有成果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鉴于保护区重要的保护价值,201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于2021年,图为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兰坝中心管理站拍摄于2021年夏季,图为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顶山望火楼俯瞰图拍摄于2021年,图为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爷洞沟林海拍摄于2021年,图为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棚沟黑力黑坝林海俯瞰图拍摄于2021年,图为在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棚沟辖区拍摄到的野生马鹿群目前,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8万亩,内有高等植物1071种,隶属133科453属,其中种子植物862种,蕨类植物27种,苔藓植物182种。药用植物达100多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黄檗和紫椴2种。保护区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29目81科321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大鸨、黑鹤,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天鹅、鸳鸯、草原雕、秃鹫、白头鹞、红脚隼、黑琴鸡、蓑羽鹤等,国家二级保护哺乳动物有马鹿和猞猁等,其他常见野生动物野鸡遍地走,狍子、野兔满山跑。野生马鹿种群规模近千只。保护区已真正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珍稀植物的伊甸园。正是乌兰坝三代务林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才铸就了今天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绝美风采。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更是一个可歌可泣的群体。他们吃得下苦,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心中放不下的却永远是责任!他们用青春和汗水换取了如今的绿水青山,实现了由昔日的濯濯童山发展成为今天动植物宝库的沧桑巨变。


拍摄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图为乌兰坝林场职工上山植树造林住的临时窝棚和植树造林的场面

通过离退休老职工回忆,那时候,每年4月15日前后,林场职工几乎全体出动上山栽树,离护林站近就吃住在护林站,离护林站远的地方就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窝棚都是用泥土抹顶,窝棚里铺些木棍子,木棍子上铺一层麦秸子,上边铺上行李就是床了。通过这些老照片,可以想象,当时人们植树造林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那时候,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生产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人们植树造林使用的工具只有铁锨和镐头,工作分工不分男女,身体好的人手一把铁锨或搞头,挖坑栽树全靠人工,手磨出了血泡,挑破了缠上布条接着干;感冒发烧,吃片止疼片,退点烧接着干,总之每个人都坚持“轻伤不下火线”。身体弱一点的赶毛驴车、牛车运树苗,尽管沟深坡陡没有现成的路,但大家都处于忘我的状态,没有一个怕苦怕累怕危险的。那时候每年植树季节,人们都异常兴奋,似乎盼这个季节盼了好长时间,植树现场始终热火朝天。


以上两图于1980年春季拍摄于乌兰坝林场良种基地种子园,这是林场职工在种子园进行落叶松无性系嫁接的场面

拍摄于1991年春季,图为乌兰坝林场职工营造落叶松子代测定林场景

以上两图拍摄于2013年3月,图为乌兰坝林场职工在落叶松子代测定林采集营建二代种子园穗条

乌兰坝林场良种基地始建于1980年,1984年纳入部、区、市、县、场五级联营;1984 年至1990年为一期工程,1991年至1997年为二期续建工程,二期工程结束至 2008 年末,列入天保工程种苗建设项目。此期间建成良种基地3882亩,包括:初级种子园1116亩、母树林 2433亩、采穗圃42亩、子代林141亩、示范林150亩,年生产良种5800公斤。1993 年原林业部授予乌兰坝林场落叶松良种基地“全国林木良种基地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良种基地被原国家林业局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之一。2010 年财政部与国家林业局启动林木良种补助长效机制。良种基地建设有了资金保障。

现在的乌兰坝林场国家落叶松良种基地,年生产良种6860公斤,比良种补助前的2009年良种产量提高了35%;种子园树种优化和升级换代工作有了新突破,新建械树类观赏树种无性系种子园 70 亩、采穗圃6亩、种质资源扩繁圃10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240份,新建华北落叶松二代种子园 95 亩、兴安落叶松二代种子园16亩、华北落叶松1.5代种子园32亩,这是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产物;审定自治区级林木良种3个、筛选优良家系39个、收集无性系359个。这些资源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材料,堪称无价之宝。


拍摄于2013年春季,图为乌兰坝林场林业技术人员在哈达那拉测量规划造林地场景

从1965年乌兰坝林场组建开始,历经“三北”防护林工程两期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公益林保护工程,从最初的满山整坡大面积造林,到后来林隙地见缝插针式造林,三代乌兰坝务林人始终奋战在生态建设与保护第一线,为了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无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还是普通林场职工,大家都集思广益,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陆续总结出了“三埋、两踩、一提苗”“顶浆(地反浆时节)造林”“深耕集雨造林技术”等窍门,本着“适地、适树、适种源”选苗原则,使造林成活率平均保持在85%以上,一度创造出高寒山区春季造林成活率新高。五十年来累计营造人工林36.1万亩,管护森林总面积180.82万亩。

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棚沟养鹿场是一个集鹿群改良、科学饲养、鹿副产品深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野外放牧型综合养鹿场,属于林场第三产业。养鹿场自一九七四年开始人工驯化、饲养、放牧东北马鹿,至今已有49年的历史。养鹿场先后同黑龙江省哈尔滨特产研究所和左家特产研究所合作的《大群东北马鹿增茸技术的研究》和鹿冷冻精液人工输精技术,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马鹿通过在野外自由采食天然野生植物,生产出的鹿产品品质及营养价值较高,产品曾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其鹿茸支头大、品质好,而且肥嫩,深受国际市场的青睐,曾为林场经济发展和职工收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4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发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牌匾

为更好地保护我国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森林、草原、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巴林左旗乌兰坝—石棚沟旗级自然保护区是在1997年经巴林左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1999年晋升为赤峰市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内政办发〔2001〕385号文件批复成立乌兰坝—石棚沟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在2002年,以左政字〔2002〕10号文件批复,成立乌兰坝—石棚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并编制了《内蒙古乌兰坝—石棚沟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1—2010)》;2012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保护区所处区域为北方防沙带,是国家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属于国家禁止开发区,迫切需要加强保护,增强其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同时,保护区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与高格斯台罕乌拉、赛罕乌拉、古日格斯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连接,形成了大兴安岭南部区域自然保护区群,对于保护我国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使野生马鹿、斑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现有成果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鉴于保护区重要的保护价值,201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拍摄于2021年,图为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兰坝中心管理站

拍摄于2021年夏季,图为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顶山望火楼俯瞰图

拍摄于2021年,图为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爷洞沟林海

拍摄于2021年,图为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棚沟黑力黑坝林海俯瞰图

拍摄于2021年,图为在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棚沟辖区拍摄到的野生马鹿群

目前,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8万亩,内有高等植物1071种,隶属133科453属,其中种子植物862种,蕨类植物27种,苔藓植物182种。药用植物达100多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黄檗和紫椴2种。保护区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29目81科321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大鸨、黑鹤,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天鹅、鸳鸯、草原雕、秃鹫、白头鹞、红脚隼、黑琴鸡、蓑羽鹤等,国家二级保护哺乳动物有马鹿和猞猁等,其他常见野生动物野鸡遍地走,狍子、野兔满山跑。野生马鹿种群规模近千只。保护区已真正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珍稀植物的伊甸园。

正是乌兰坝三代务林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才铸就了今天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绝美风采。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更是一个可歌可泣的群体。他们吃得下苦,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心中放不下的却永远是责任!他们用青春和汗水换取了如今的绿水青山,实现了由昔日的濯濯童山发展成为今天动植物宝库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