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巴彦淖尔:“林+”模式 打造产业发展“绿色引擎”
发布时间:2024-07-02 10:20:59           来源:巴彦淖尔市林业和草原局


巴彦淖尔依托境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围绕高质量推动防沙治沙事业、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走出了林果、林药、林农、林禽、林光、林旅等多种“林+”模式。

特色林果 增绿增收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不断做大做强经济林产业,制定印发《关于促进全市经济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林草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等文件,科学配套使用各类政策性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济林建设,加快林草沙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程。

高标准发展梨果产业。巴彦淖尔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引进“西农栽培模式”,建成杭锦后旗、五原县经济林试验站,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截至2023年底,全市梨果类面积超14万亩、产量超12万吨,梨果类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59个,已陆续打造出“河套酥梨”“二丑”等10多个梨果品牌。各旗县区利用电商平台开启优质果品“触电上网”销售方式,全市50%的鸡心果、20%的河套酥梨通过线上销售。

规模化推动酿酒葡萄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赋予了葡萄优良的天然生长条件。目前,已建成年产500吨有机高端葡萄酒庄1座,引进赤霞珠等酿酒葡萄品种18个、红提等鲜食葡萄品种10个,诺民、盛世千源等企业累计种植酿酒葡萄近0.15万亩。诺民公司已经生产出了品质很高的漠北金爵葡萄酒,设计年产300吨的葡萄酒窖、酒庄等已经投产,目前年产葡萄酒120吨,酿酒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已经显现。

林下生“金” 生态富民

巴彦淖尔市属西北道地药材产区带,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

大力推广肉苁蓉产业。截至2023年底,全市梭梭接种肉苁蓉面积约21.1万亩,年产量970吨。从事肉苁蓉种植与经营的企业有24家,发展规模较大的有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内蒙古游牧一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主要产品有肉苁蓉礼盒、肉苁蓉袋泡茶、肉苁蓉汤炖料、肉苁蓉泡酒料、肉苁蓉切片、肉苁蓉饮片等产品。

引种推广中草药产业。2020年以来,杭锦后旗引进内蒙古得乐沃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林下中草药种植试验示范。先后引种以皂角、酸枣、连翘、金银花为主的木本类和以白芍、赤芍、防风、板蓝根、射干为主的宿根类中草药品种29种。2024年,乌拉特前旗种植芍药、甘草、黄芪、桔梗等2320亩。目前,乌兰布和沙区引进金丰、王爷地等中草药企业40余家,主要种植甘草、锁阳、黄芪、枸杞等。

此外,全市积极发展林农结合、林畜结合模式,有效促进林下资源的开发。乌拉特前旗积极打造契丹香果、鸡心果、杜梨+小麦、沙葱、葫芦、小米和酸枣+辣椒等林下间种模式,2024年,间种面积达到5281亩。五原县、杭锦后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试验林下放养鹅、鸡模式,解决林间杂草和害虫清理问题,同时,鸡鹅粪还田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全市本着“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齐头并进的致富路。

林光互补 融合发展

早在2011年,磴口县就率先开展光伏治沙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大力推行“以光锁沙、以草固沙、以树挡沙、以沙生金”的林草光互补治沙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拉大光伏板间距、抬高板前板后高度,在光伏板之间预留空地栽植具有产业优势的抗旱节水沙生灌木、中药材等,采用林光互补的模式进行生态治理,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为沙漠治理、发展林草沙产业提供更大空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巴彦淖尔市本着“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治用并举、三生共赢”的思路和原则,优化布局,分沙漠沙地、阴山北麓、河套平原3大区域。光伏+生态治理,统筹防沙治沙和管沙用沙,既防沙害,又用沙利,系统推进增绿、增能、增收,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大力发展有机种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实现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一举三得”。

生态旅游 赋能添彩

生态美连着旅游旺。我市积极推动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已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4处,其中自然保护区9处、沙漠公园4处、地质公园2处、森林公园2处、湿地公园7处,丰富的生态资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渠道,通过发展庭院经济、采摘园、旅游观光、农家乐、民俗村、健康养生等形式,激活林草的生活、生态功能,赋予林草文化、旅游内涵,转型提升林草的生产功能和经济价值。2023年,全市完成重点区域绿化超6000亩,完成村庄绿化111个,建成自治区级森林乡镇6个,巴彦淖尔市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产值为2.43亿元,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宝贵资源。2024年,计划创建自治区级绿化美化示范县1个、森林乡镇5个、绿化美化示范村70个。

种苗保障 产业“扩圈”

苗木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2024年,巴彦淖尔市在国有场圃建设5处保障性苗圃,新增育苗面积2000亩、4000万株,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发挥好保障性苗圃的支撑保障作用。乌拉特后旗绿山源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致力于荒漠原生树种的培育与造林技术研究,2016年通过实施400亩的蒙古扁桃油料建设项目,合作社被授予“自治区示范社”荣誉称号。合作社主要种植酸枣和红枣,总面积1500亩,每亩年收益2000元。我市坚持国有林场育苗为主、社会化育苗为辅的原则,推动林木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

巴彦淖尔市立足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以提质增效为重点,积极培育壮大经济林果、肉苁蓉、酿酒葡萄、中草药材等为主的林草产业,形成规模集群效应,不断释放生态红利,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丰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档  :
分享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保护总站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苑东街23号
电话:0471-3380600 邮编:010020
蒙ICP备19003945号-1
 

巴彦淖尔:“林+”模式 打造产业发展“绿色引擎”

发布时间:2024-07-02
来源: 巴彦淖尔市林业和草原局
朗读

巴彦淖尔:“林+”模式 打造产业发展“绿色引擎”, 巴彦淖尔依托境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围绕高质量推动防沙治沙事业、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走出了林果、林药、林农、林禽、林光、林旅等多种“林+”模式。特色林果 增绿增收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不断做大做强经济林产业,制定印发《关于促进全市经济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林草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等文件,科学配套使用各类政策性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济林建设,加快林草沙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程。高标准发展梨果产业。巴彦淖尔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引进“西农栽培模式”,建成杭锦后旗、五原县经济林试验站,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截至2023年底,全市梨果类面积超14万亩、产量超12万吨,梨果类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59个,已陆续打造出“河套酥梨”“二丑”等10多个梨果品牌。各旗县区利用电商平台开启优质果品“触电上网”销售方式,全市50%的鸡心果、20%的河套酥梨通过线上销售。规模化推动酿酒葡萄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赋予了葡萄优良的天然生长条件。目前,已建成年产500吨有机高端葡萄酒庄1座,引进赤霞珠等酿酒葡萄品种18个、红提等鲜食葡萄品种10个,诺民、盛世千源等企业累计种植酿酒葡萄近0.15万亩。诺民公司已经生产出了品质很高的漠北金爵葡萄酒,设计年产300吨的葡萄酒窖、酒庄等已经投产,目前年产葡萄酒120吨,酿酒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已经显现。林下生“金” 生态富民巴彦淖尔市属西北道地药材产区带,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大力推广肉苁蓉产业。截至2023年底,全市梭梭接种肉苁蓉面积约21.1万亩,年产量970吨。从事肉苁蓉种植与经营的企业有24家,发展规模较大的有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内蒙古游牧一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主要产品有肉苁蓉礼盒、肉苁蓉袋泡茶、肉苁蓉汤炖料、肉苁蓉泡酒料、肉苁蓉切片、肉苁蓉饮片等产品。引种推广中草药产业。2020年以来,杭锦后旗引进内蒙古得乐沃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林下中草药种植试验示范。先后引种以皂角、酸枣、连翘、金银花为主的木本类和以白芍、赤芍、防风、板蓝根、射干为主的宿根类中草药品种29种。2024年,乌拉特前旗种植芍药、甘草、黄芪、桔梗等2320亩。目前,乌兰布和沙区引进金丰、王爷地等中草药企业40余家,主要种植甘草、锁阳、黄芪、枸杞等。此外,全市积极发展林农结合、林畜结合模式,有效促进林下资源的开发。乌拉特前旗积极打造契丹香果、鸡心果、杜梨+小麦、沙葱、葫芦、小米和酸枣+辣椒等林下间种模式,2024年,间种面积达到5281亩。五原县、杭锦后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试验林下放养鹅、鸡模式,解决林间杂草和害虫清理问题,同时,鸡鹅粪还田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全市本着“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齐头并进的致富路。林光互补 融合发展早在2011年,磴口县就率先开展光伏治沙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大力推行“以光锁沙、以草固沙、以树挡沙、以沙生金”的林草光互补治沙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拉大光伏板间距、抬高板前板后高度,在光伏板之间预留空地栽植具有产业优势的抗旱节水沙生灌木、中药材等,采用林光互补的模式进行生态治理,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为沙漠治理、发展林草沙产业提供更大空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巴彦淖尔市本着“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治用并举、三生共赢”的思路和原则,优化布局,分沙漠沙地、阴山北麓、河套平原3大区域。光伏+生态治理,统筹防沙治沙和管沙用沙,既防沙害,又用沙利,系统推进增绿、增能、增收,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大力发展有机种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实现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一举三得”。生态旅游 赋能添彩生态美连着旅游旺。我市积极推动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已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4处,其中自然保护区9处、沙漠公园4处、地质公园2处、森林公园2处、湿地公园7处,丰富的生态资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渠道,通过发展庭院经济、采摘园、旅游观光、农家乐、民俗村、健康养生等形式,激活林草的生活、生态功能,赋予林草文化、旅游内涵,转型提升林草的生产功能和经济价值。2023年,全市完成重点区域绿化超6000亩,完成村庄绿化111个,建成自治区级森林乡镇6个,巴彦淖尔市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产值为2.43亿元,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宝贵资源。2024年,计划创建自治区级绿化美化示范县1个、森林乡镇5个、绿化美化示范村70个。种苗保障 产业“扩圈”苗木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2024年,巴彦淖尔市在国有场圃建设5处保障性苗圃,新增育苗面积2000亩、4000万株,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发挥好保障性苗圃的支撑保障作用。乌拉特后旗绿山源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致力于荒漠原生树种的培育与造林技术研究,2016年通过实施400亩的蒙古扁桃油料建设项目,合作社被授予“自治区示范社”荣誉称号。合作社主要种植酸枣和红枣,总面积1500亩,每亩年收益2000元。我市坚持国有林场育苗为主、社会化育苗为辅的原则,推动林木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巴彦淖尔市立足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以提质增效为重点,积极培育壮大经济林果、肉苁蓉、酿酒葡萄、中草药材等为主的林草产业,形成规模集群效应,不断释放生态红利,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丰收”。


巴彦淖尔依托境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围绕高质量推动防沙治沙事业、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走出了林果、林药、林农、林禽、林光、林旅等多种“林+”模式。

特色林果 增绿增收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不断做大做强经济林产业,制定印发《关于促进全市经济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林草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等文件,科学配套使用各类政策性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济林建设,加快林草沙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程。

高标准发展梨果产业。巴彦淖尔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引进“西农栽培模式”,建成杭锦后旗、五原县经济林试验站,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截至2023年底,全市梨果类面积超14万亩、产量超12万吨,梨果类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59个,已陆续打造出“河套酥梨”“二丑”等10多个梨果品牌。各旗县区利用电商平台开启优质果品“触电上网”销售方式,全市50%的鸡心果、20%的河套酥梨通过线上销售。

规模化推动酿酒葡萄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赋予了葡萄优良的天然生长条件。目前,已建成年产500吨有机高端葡萄酒庄1座,引进赤霞珠等酿酒葡萄品种18个、红提等鲜食葡萄品种10个,诺民、盛世千源等企业累计种植酿酒葡萄近0.15万亩。诺民公司已经生产出了品质很高的漠北金爵葡萄酒,设计年产300吨的葡萄酒窖、酒庄等已经投产,目前年产葡萄酒120吨,酿酒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已经显现。

林下生“金” 生态富民

巴彦淖尔市属西北道地药材产区带,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

大力推广肉苁蓉产业。截至2023年底,全市梭梭接种肉苁蓉面积约21.1万亩,年产量970吨。从事肉苁蓉种植与经营的企业有24家,发展规模较大的有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内蒙古游牧一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主要产品有肉苁蓉礼盒、肉苁蓉袋泡茶、肉苁蓉汤炖料、肉苁蓉泡酒料、肉苁蓉切片、肉苁蓉饮片等产品。

引种推广中草药产业。2020年以来,杭锦后旗引进内蒙古得乐沃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林下中草药种植试验示范。先后引种以皂角、酸枣、连翘、金银花为主的木本类和以白芍、赤芍、防风、板蓝根、射干为主的宿根类中草药品种29种。2024年,乌拉特前旗种植芍药、甘草、黄芪、桔梗等2320亩。目前,乌兰布和沙区引进金丰、王爷地等中草药企业40余家,主要种植甘草、锁阳、黄芪、枸杞等。

此外,全市积极发展林农结合、林畜结合模式,有效促进林下资源的开发。乌拉特前旗积极打造契丹香果、鸡心果、杜梨+小麦、沙葱、葫芦、小米和酸枣+辣椒等林下间种模式,2024年,间种面积达到5281亩。五原县、杭锦后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试验林下放养鹅、鸡模式,解决林间杂草和害虫清理问题,同时,鸡鹅粪还田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全市本着“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齐头并进的致富路。

林光互补 融合发展

早在2011年,磴口县就率先开展光伏治沙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大力推行“以光锁沙、以草固沙、以树挡沙、以沙生金”的林草光互补治沙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拉大光伏板间距、抬高板前板后高度,在光伏板之间预留空地栽植具有产业优势的抗旱节水沙生灌木、中药材等,采用林光互补的模式进行生态治理,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为沙漠治理、发展林草沙产业提供更大空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巴彦淖尔市本着“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治用并举、三生共赢”的思路和原则,优化布局,分沙漠沙地、阴山北麓、河套平原3大区域。光伏+生态治理,统筹防沙治沙和管沙用沙,既防沙害,又用沙利,系统推进增绿、增能、增收,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大力发展有机种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实现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一举三得”。

生态旅游 赋能添彩

生态美连着旅游旺。我市积极推动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已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4处,其中自然保护区9处、沙漠公园4处、地质公园2处、森林公园2处、湿地公园7处,丰富的生态资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渠道,通过发展庭院经济、采摘园、旅游观光、农家乐、民俗村、健康养生等形式,激活林草的生活、生态功能,赋予林草文化、旅游内涵,转型提升林草的生产功能和经济价值。2023年,全市完成重点区域绿化超6000亩,完成村庄绿化111个,建成自治区级森林乡镇6个,巴彦淖尔市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产值为2.43亿元,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宝贵资源。2024年,计划创建自治区级绿化美化示范县1个、森林乡镇5个、绿化美化示范村70个。

种苗保障 产业“扩圈”

苗木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2024年,巴彦淖尔市在国有场圃建设5处保障性苗圃,新增育苗面积2000亩、4000万株,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发挥好保障性苗圃的支撑保障作用。乌拉特后旗绿山源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致力于荒漠原生树种的培育与造林技术研究,2016年通过实施400亩的蒙古扁桃油料建设项目,合作社被授予“自治区示范社”荣誉称号。合作社主要种植酸枣和红枣,总面积1500亩,每亩年收益2000元。我市坚持国有林场育苗为主、社会化育苗为辅的原则,推动林木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

巴彦淖尔市立足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以提质增效为重点,积极培育壮大经济林果、肉苁蓉、酿酒葡萄、中草药材等为主的林草产业,形成规模集群效应,不断释放生态红利,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