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工作总站向呼和浩特市图书馆捐赠《内蒙古一级古树名木》画册,同时,在馆内以展板形式进行自治区古树名木图文展览,持续广泛开展科普宣传。
《内蒙古一级古树名木》画册是由自治区林草工作总站牵头编制的、首部较为全面反映内蒙古古树名木风貌的著作,其收录全区129株具有代表性的一级古树名木留影存照,配附图片253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古树的千年风姿与生态价值,标志着内蒙古古树名木保护从“专业领域行动”迈向“全民文化共建”的新阶段。
一、古树为媒:从自然遗产到文化符号的升维
内蒙古自治区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全区现有散生古树名木4484株,古树群169个。这些散落在内蒙古大地上的古树,是跨越时空的生态信使,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画册以“一树一史”的编纂逻辑,将古树年轮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叙事,让古树名木从行业普查数据升华为区域文明的精神图腾,推动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研究形成双向赋能。
二、书香为桥:图书馆的公共使命与生态担当
呼和浩特市图书馆作为此次捐赠的接收方,将成为画册的永久典藏与传播中心,依托其公共服务网络,为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拓宽宣教渠道、增大宣教范围。图书馆通过主题展板、微信公众号、“数字阅读”等方式,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关注和参与古树名木保护,重构生态教育场景。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使图书馆从知识仓库转型为生态文明的孵化器,实现文化服务与生态实践的深度啮合。
三、政策为锚:从保护到传承的制度创新
2025年3月15日,我国首部国家级古树名木保护专项法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施行,为全国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推动各地构建统一的古树名木保护体系。内蒙古自治区以这一历史性里程碑为新起点,务本务实,主动作为,认真抓好《条例》的贯彻落实,创新方式方法,破除制约壁垒,构建起全方位的立体保护网,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此次画册捐赠正是制度创新的延伸——通过将古树名木信息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保护模式,充分发挥古树名木在传承历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中的独特作用,使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形成制度性联结,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人文内核的同时,让制度保障逐步转化为代际传承的文化自觉。
《内蒙古一级古树名木》画册的捐赠,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古树的年轮与书页的墨香相遇,当生态保护从专业术语转化为全民可感知的文化叙事,一幅“北疆绿脉融于城市文脉”的画卷正徐徐绘就。未来,内蒙古将以古树名木为纽带,继续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篇章,让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成为传续文明的火种,让生态文明之根深植于北疆大地。
古树载春秋 书香续永恒——赠《内蒙古一级古树名木》画册,让生态文明扎根北疆, 3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工作总站向呼和浩特市图书馆捐赠《内蒙古一级古树名木》画册,同时,在馆内以展板形式进行自治区古树名木图文展览,持续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内蒙古一级古树名木》画册是由自治区林草工作总站牵头编制的、首部较为全面反映内蒙古古树名木风貌的著作,其收录全区129株具有代表性的一级古树名木留影存照,配附图片253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古树的千年风姿与生态价值,标志着内蒙古古树名木保护从“专业领域行动”迈向“全民文化共建”的新阶段。一、古树为媒:从自然遗产到文化符号的升维内蒙古自治区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全区现有散生古树名木4484株,古树群169个。这些散落在内蒙古大地上的古树,是跨越时空的生态信使,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画册以“一树一史”的编纂逻辑,将古树年轮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叙事,让古树名木从行业普查数据升华为区域文明的精神图腾,推动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研究形成双向赋能。二、书香为桥:图书馆的公共使命与生态担当呼和浩特市图书馆作为此次捐赠的接收方,将成为画册的永久典藏与传播中心,依托其公共服务网络,为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拓宽宣教渠道、增大宣教范围。图书馆通过主题展板、微信公众号、“数字阅读”等方式,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关注和参与古树名木保护,重构生态教育场景。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使图书馆从知识仓库转型为生态文明的孵化器,实现文化服务与生态实践的深度啮合。三、政策为锚:从保护到传承的制度创新2025年3月15日,我国首部国家级古树名木保护专项法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施行,为全国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推动各地构建统一的古树名木保护体系。内蒙古自治区以这一历史性里程碑为新起点,务本务实,主动作为,认真抓好《条例》的贯彻落实,创新方式方法,破除制约壁垒,构建起全方位的立体保护网,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此次画册捐赠正是制度创新的延伸——通过将古树名木信息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保护模式,充分发挥古树名木在传承历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中的独特作用,使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形成制度性联结,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人文内核的同时,让制度保障逐步转化为代际传承的文化自觉。《内蒙古一级古树名木》画册的捐赠,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古树的年轮与书页的墨香相遇,当生态保护从专业术语转化为全民可感知的文化叙事,一幅“北疆绿脉融于城市文脉”的画卷正徐徐绘就。未来,内蒙古将以古树名木为纽带,继续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篇章,让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成为传续文明的火种,让生态文明之根深植于北疆大地。
3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工作总站向呼和浩特市图书馆捐赠《内蒙古一级古树名木》画册,同时,在馆内以展板形式进行自治区古树名木图文展览,持续广泛开展科普宣传。
《内蒙古一级古树名木》画册是由自治区林草工作总站牵头编制的、首部较为全面反映内蒙古古树名木风貌的著作,其收录全区129株具有代表性的一级古树名木留影存照,配附图片253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古树的千年风姿与生态价值,标志着内蒙古古树名木保护从“专业领域行动”迈向“全民文化共建”的新阶段。
一、古树为媒:从自然遗产到文化符号的升维
内蒙古自治区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全区现有散生古树名木4484株,古树群169个。这些散落在内蒙古大地上的古树,是跨越时空的生态信使,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画册以“一树一史”的编纂逻辑,将古树年轮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叙事,让古树名木从行业普查数据升华为区域文明的精神图腾,推动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研究形成双向赋能。
二、书香为桥:图书馆的公共使命与生态担当
呼和浩特市图书馆作为此次捐赠的接收方,将成为画册的永久典藏与传播中心,依托其公共服务网络,为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拓宽宣教渠道、增大宣教范围。图书馆通过主题展板、微信公众号、“数字阅读”等方式,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关注和参与古树名木保护,重构生态教育场景。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使图书馆从知识仓库转型为生态文明的孵化器,实现文化服务与生态实践的深度啮合。
三、政策为锚:从保护到传承的制度创新
2025年3月15日,我国首部国家级古树名木保护专项法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施行,为全国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推动各地构建统一的古树名木保护体系。内蒙古自治区以这一历史性里程碑为新起点,务本务实,主动作为,认真抓好《条例》的贯彻落实,创新方式方法,破除制约壁垒,构建起全方位的立体保护网,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此次画册捐赠正是制度创新的延伸——通过将古树名木信息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保护模式,充分发挥古树名木在传承历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中的独特作用,使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形成制度性联结,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人文内核的同时,让制度保障逐步转化为代际传承的文化自觉。
《内蒙古一级古树名木》画册的捐赠,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古树的年轮与书页的墨香相遇,当生态保护从专业术语转化为全民可感知的文化叙事,一幅“北疆绿脉融于城市文脉”的画卷正徐徐绘就。未来,内蒙古将以古树名木为纽带,继续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篇章,让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成为传续文明的火种,让生态文明之根深植于北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