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林草快讯
生态文明的敖汉实践 看“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十一月的敖汉,天高云淡,收割后的田野与苍翠的松涛相映,勾勒出一幅生态宜居的画卷。多年来,敖汉旗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出三条清晰的转化路径:以坚守换回报的“护绿换金”,化资源为产业的“聚绿生金”,靠创新拓价值的“借绿生金”,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护绿换金:筑牢生态屏障,释放直接效益敖汉旗紧邻科尔沁沙地边缘,曾面临严峻生态考验。敖汉人秉持“生态立旗”之志,发挥“愚公移山”之力,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科尔沁沙地沙障固沙作业现场,纵横交错的稻草方格锁住流沙,柠条等耐旱植物顽强生长。敖汉旗林业和草原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们采用'工程固沙+生物固沙'模式,先固定沙丘再恢复植被,同时,我们采用北斗卫星定位造林、覆膜造林等适用技术,造林成本大幅降低,成效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敖汉旗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牧民以沙地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沙地治理。仅2025年的治沙工程,就带动周边数百牧民参与,人均增收超1.5万元,将护绿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聚绿成金:发展生态产业,绘就富民画卷敖汉旗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生态要素成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其中沙棘产业发展成为“聚绿成金”的典范。全旗16万多亩沙棘林不仅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筑起了绿色生态屏障,更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敖汉旗带动周边农户广泛参与沙棘种植。长胜镇马架子村实施1000亩退化林分改造,其中800亩栽植沙棘,四年后挂果期亩产可达0.5吨,每亩纯收入800至1000元。龙头企业带动构建了完整的沙棘产业链。国家林业龙头企业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本地丰富沙棘资源,构建起“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多元化产品畅销全国。值得一提的是,敖汉旗还将沙棘产业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沙漠之花在长胜镇六顷地打造的2200亩沙棘产业园,引种19个沙棘品种、培育11万株沙棘树,这里不仅是种植基地,也是采摘旅游打卡地,吸引游客与网红前来观光采摘,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前这地方都是荒沙地,现在沙棘成了我们的‘致富树’,不仅环境变好了,收入也增加了!”六顷地村民李大爷高兴地说。图为长胜镇沙棘产业园。借绿生金:赋能生态品牌,开拓增值新路敖汉旗深挖生态潜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借绿生金”。在敖润苏莫苏木光伏治沙基地,蓝色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优质牧草茁壮成长。“板上发电、板下固沙”的“光伏+”模式实现了生态与能源的双赢。敖汉旗还积极开发碳汇产业,正式成立绿涛森林碳汇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开发全旗林业碳汇项目业主。经科学评估,全旗可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的乔木林面积达284万亩,其中可纳入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面积达255万亩,让每一片绿叶都持续释放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生态旅游也在悄然兴起。依托八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全球500佳”等生态品牌,着力打造“生态+文旅”产业。目前已建成的热水温泉城、绿缘生态观光园景点,让敖汉成为了集教育培训、研学旅行、文化娱乐、农林科普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过去我们年轻人都在外打工,现在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大家都回来搞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一位民宿老板说道。如今的敖汉,鼓起的不仅是老百姓的腰包,更是几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硕果。三条路径,一个方向,“护绿换金”是基础,“聚绿成金”是核心,“借绿生金”是升华,它们共同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敖汉的实践深刻表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守护生态底线的决心,也需要发展绿色产业的智慧,更需要创新价值实现机制的勇气。敖汉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家园好风光⎮雪原鹿鸣, 在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草原景区小河头皇家鹿园,梅花鹿群如灵动的精灵,在草原与雪原的交替画卷中自由徜徉。乌兰布统草原素有“坝上明珠”之称,小河头皇家鹿园地处其核心区域,这里水草丰美、地形错落,为梅花鹿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梅花鹿或在雪地上觅食枯草,或在白桦林间穿梭嬉戏,雄鹿的鹿角在冬季呈现出别样的遒劲质感,雌鹿则带着幼崽悠闲漫步,每一处场景都彰显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初冬雪后,摄影爱好者架起长焦镜头,捕捉梅花鹿与雪原、白桦林同框的绝美画面;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在向导的指引下,以安全距离观察鹿群习性,感受自然生命的灵动……图片说明: 梅花鹿在乌兰布统草原景区小河头皇家鹿园雪地漫步、嬉戏、觅食。在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的双向赋能下,小河头皇家鹿园的梅花鹿群正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乌兰布统草原的活力。这群草原精灵将继续在乌兰布统的天地间肆意奔跑,为草原增添生机,为文旅注入动能,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党建赋能林果业 甜蜜产业富民生 , “果树种到家门口,加工成好吃的果干卖向全国,我们不仅节省了运输费和差价,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大金沟村村民李瑞攥着刚到手的务工收入,脸上的笑意藏不住。这一喜人的变化,既得益于内蒙古喜农夫发展有限公司的落地投产,更源于新城子镇党建引领下的精准帮扶与产业带动。作为林西县与北京丰台区携手打造的重点帮扶项目,内蒙古喜农夫发展有限公司的投产运营,为新城子镇林果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该项目通过党建牵头统筹,有效盘活当地资源,将原本分散经营的果农有序组织起来,实现林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同时,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的FD冻干技术,把当地林果加工成果脯、冻干果脆、NFC果汁等20余种产品,让小果子摇身一变成为热销零食,赢得市场广泛认可。如今,这些承载着村民希望的内蒙果子,已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全国多家超市,成为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健康食品,真正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品质保障。新城子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先行”理念,将发展林果产业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镇党委主动担当作为,推动帮扶资金精准落地,在产业项目选址、土地流转、建设施工等关键环节全程参与、靠前服务,既确保项目贴合村情民意,又为其筑牢长远发展根基。“我们从一开始就想打造一个‘接地气、能长久、惠农民’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贡献力量。”新城子镇政府镇长李晶鑫道出了产业发展的初心。新城子镇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林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出的林果自带‘皮薄肉厚、质地紧密、味甜汁多’的优良基因。”内蒙古喜农夫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彬介绍,公司依托当地4.7万亩林果种植基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让林果产业成为百姓长期增收的“靠山”?新城子镇给出了清晰答案:以党建为引领,打破产业边界,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探索农文旅商融合新路径。以林果产业为核心,积极推动“果园变景区、采摘变体验”,精心培育农文旅商融合的林果旅游文化产业。每到林果成熟季,游客慕名而来,在体验采摘乐趣、品尝特色林果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产品加工、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让休闲农业与旅游业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从田间到餐桌、从种植到“文旅”的完整林果“经济圈”。“林果产业是新城子镇的‘富民产业’,也是‘强镇产业’。”新城子镇党委书记武利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引领林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品牌化迈进,培育更多新型经营主体,鼓励企业打造特色品牌,让这颗承载希望的“甜蜜果实”,稳稳托起百姓的幸福生活。
青海省司法厅副厅长甘韬一行赴乌兰察布市开展禁牧与草畜平衡立法调研 , 11月11日,青海省司法厅副厅长甘韬一行9人深入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开展禁牧与草畜平衡立法调研。自治区林草局二级巡视员赵显民、乌兰察布市林草局局长蔡桂芳、四子王旗旗长苏力德等陪同调研。调研组与乌兰察布市林草局、四子王旗政府及当地林草、司法、农牧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苏木嘎查干部代表及农牧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就四子王旗在草畜平衡管控、禁牧休牧实施、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协调等方面的成熟经验举措进行深入交流,同时聚焦立法推进、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交换意见。调研组还实地走访了四子王旗三北工程项目区,深入牧户家中与牧民面对面沟通,详细了解当地禁牧休牧政策落实情况、草畜平衡动态监管机制、生态补偿保障等情况。下一步,双方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沟通协作,在草原生态保护立法、执法实践等方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升草原管理法治化水平,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乌兰察布市林草局开展2025年“我为三北种棵树”秋季义务植树活动 , 近日,乌兰察布市林草局组织干部职工赴集宁区白海子镇南洼村开展“我为三北种棵树”——全民尽责添绿 共建美丽家园秋季义务植树活动,对2025年春季义务植树基地种植的苗木进行抚育。活动现场,阳光正好、微风拂面,干部职工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迅速投入到紧张有序的抚育工作中。大家按照预先划分的责任区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严格遵循林草部门制定的苗木养护技术规范逐项推进作业,有的手持铁锹清除杂草、划锄松土,有的提着水桶浇水润根,有的拿着枝剪精准修枝剪杈,整个劳动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互帮互助的繁忙景象,干部职工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与担当。此次秋季苗木抚育活动,并非简单的日常养护工作,更是对前期春季植树成果的巩固与提升,是乌兰察布市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深刻践行了“三分造、七分管”的科学造林理念。通过系统性的抚育管护,不仅能有效提高苗木存活率和保存率,让每一棵树苗都能在北疆大地上扎根生长,更能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群众营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下一步,乌兰察布市将以此次秋季义务植树抚育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植绿、增绿、护绿各项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苗木抚育管护长效机制,将常态化、精细化管护贯穿于造林全过程,通过定期开展抚育巡查、病虫害防治、补水施肥等工作,不断筑牢造林成效。同时,将继续聚焦“三北”工程攻坚战目标任务,结合区域生态治理实际需求,持续加大国土绿化力度,创新义务植树组织形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以实际行动守护祖国北疆绿色长城,为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工作总站到鄂尔多斯市开展苏木乡镇林草工作站建设管理情况调研 , 11月11日-13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工作总站副站长包雪源带队到鄂尔多斯市开展苏木乡镇林草工作站建设管理情况调研,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副局长李海光、林草调查勘验中心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达旗、伊旗和准旗,通过座谈交流、实地察看、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全市苏木乡镇林草工作站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运行、支撑保障等情况,听取了旗区林草局相关情况的工作汇报,对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方向进行了现场指导交流。调研组对鄂尔多斯市苏木乡镇林草工作站恢复挂牌后的工作开展情况给予肯定,对个别乡镇工作亮点提出表扬,并希望全市范围内苏木乡镇林草工作站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基层林草工作水平,进一步夯实生态建设基础。同时强调要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业务培训和技术支持,切实发挥基层林草站职能作用。下一步,鄂尔多斯市将以此次调研指导为契机,认真落实相关工作要求,以项目支撑带动全市基层林草工作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管理,全面提升基层林草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全市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基层力量。
根河市松材线虫病疫情“五年攻坚”行动工作总结会 , 2025年11月11日,根河市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召开松材线虫病疫情“五年攻坚”行动工作总结会。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癌症”,具有传播快、致死率高的特点,防控难度极大。根河市林业和草原局在“十四五”期间坚守生态防控阵地,圆满完成松材线虫病疫情“五年攻坚”行动,实现辖区内全过程无疫情发生,筑牢了区域森林生态安全屏障。五年来,根河市林草局构建“监测预警、疫源管控、质量提升、生态保护”四道防线,通过人工踏查的方式,对松树枯死株数、松针变色面积、异常诱因及媒介昆虫等情况开展拉网式排查。调查中,专业人员借助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监测平台APP实时采集、上传数据。“十四五”期间,累计踏查松林3.51万亩,辖区内未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松材线虫病疫情“五年攻坚”行动的阶段性胜利,是精准施策与久久为功的生动实践。下一步,根河市林业和草原局将总结经验,持续深化“预防为先、监测为要、监管为重”的工作理念,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强化科技赋能与执法保障,常态化开展监测防控工作,巩固防控成果,守护松林生态永续健康,为根河市森林生态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林草护绿筑防线 赤峰防火守平安, 2025年以来,赤峰市林草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统筹推进防火工作,行业安全稳定发展,实现全年无森林草原火灾,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责任体系闭环构建,防控基础持续夯实全市以“林草长制”为核心抓手,健全市、旗县区、苏木乡镇三级责任体系,联动应急、公安等多部门形成防控合力,压实护林护草员基层巡护责任,对重点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重点时段成立12个副处级领导带队包联工作组下沉督导,通过视频会议、专项通知等方式层层传达部署,在春节、清明等关键节点筑牢防控防线。落实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与冀辽两省环塞罕坝8个县市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实现宣传、巡查、督导全覆盖,打破行政区域防火壁垒。宣传教育全域覆盖,群防群治氛围浓厚构建全方位、无死角宣传格局,全年开展防火宣传活动220次,出动7447人次,覆盖群众253.8万人。印发《赤峰市野外防火条例》宣传挂历5万余份,悬挂彩旗1.6万余面、条幅1.25万条,张贴标语禁令2.5万余条,发放各类宣传品13万余份。采用微信朋友圈定向投放100万条次、3231辆出租车顶灯滚动播报等新媒体手段,搭配蒙汉双语手册、进山路口智能语音警示杆,实现精准化、广覆盖宣传,全力营造“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科技赋能精准防控,隐患整治成效突出强化“智慧防火”建设,整合251处视频监控、43处瞭望塔、608台北斗巡护终端,运用智能图像识别、远红外热成像等技术,实现火情24小时不间断监测。全年累计出动督查人员2477人、车辆836辆,开展野外火源治理110次,整改问题107个;联合开展“五部门”专项行动,排查整改火灾隐患6起,制止违规用火246起,教育处置391人。科学推进计划烧除工作,2025年春季防火期来临前,全市上下广泛动员,共计161个苏木乡镇、603个嘎查村及9个林场积极参与并规范实施计划烧除,累计点烧长度14183千米、清理面积约26万亩,控制面积约110万亩,为春季防火工作夯实基础。秋季防火开展以来,针对可燃物湿度较大情况,积极开展烧除和可燃物清理工作,全市累计43个苏木乡镇、288个嘎查村及44个林场协同发力,在严格落实安全管控措施的前提下,目前已完成计划烧除清理长度218千米、清理面积0.6万亩,实现控制面积约166万亩,同步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0.1万亩,通过“清、烧、用”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压缩火灾发生空间,从源头降低火灾风险。应急能力全面提升,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发布《赤峰市森林草原防灭火规划(2024-2030)》,修订各级防火预案,举办骨干培训班,开展实战演练20次,527人专业队伍和989人半专业队伍防火期内靠前驻防,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抓实行业安全生产,贯彻“三管三必须”要求,推进“林电共安”攻坚战,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12次,排查整治重点领域隐患,确保行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为零。重点项目持续推进,《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东部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完成采购,共投资3787万元,项目建成后将为防火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展望未来,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将持续坚守“零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底线,进一步细化责任清单、扩大计划烧除规模、优化宣传模式、强化隐患排查,积极推进防火阻隔系统建设项目,完善“科技防控、精准管控、高效处置”体系,推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再上新台阶。
赤峰市一肯中乡“三维”发力 绷紧秋冬防火弦 , 赤峰市宁城县一肯中乡聚焦“责任、宣传、应急”三维发力,织密织牢秋冬防火安全网,全力守护辖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态环境稳定。防火期以来,一肯中乡将秋冬季防火列为重点工作,推行“主要负责人包片、干部包村、网格员包地块”的三级包保责任制,明确各级岗位职责,形成“责任到人、分区管控、全域覆盖”的管理网络。组建专职巡查队、应急扑火队等队伍26支,针对林地、棚区、秸秆堆垛、农村住房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联合巡查,累计整改隐患点位20余处,确保火情“早发现、早处置”。以乡村两级干部为主体,联合应急岗和综合执法队对沙巴日台村、八里铺村、五家村325个大棚进行防火排查,下达176张整改通知书,均已完成全面整改。同时,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主要负责人带班制度,确保火情信息及时上传下达,杜绝脱岗漏岗现象。通过微信公众号、村民联络群推送防火警示案例、法规政策和安全常识30余条,让防火意识渗透日常生活;组织干部、志愿者入村入户面对面提醒,在村口、林地、棚区要道等重要点位增设警示牌、悬挂横幅标语40余个,制作防火旗100余个,利用流动宣传车、“村村响”广播循环播放防火禁令,实现宣传全覆盖。重点关注农村老人、儿童、智力障碍等人群,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违规用火行为,营造“人人参与、户户监督”的浓厚氛围。完善火情监测预警体系,增派护林员动态巡护重点林区,结合秋冬季节气候特点,重点防范人为火源与自然火险。储备灭火器材60余件,随时调配应急车辆2台,定期检查维护防火设施和应急车辆,确保“拿得出、用得上”。组织乡级防火应急队开展实战化演练,提升队员扑火技能与协同作战能力,同时与周边乡镇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形成跨区域防火合力,筑牢区域防火安全屏障。
宁城县头道营子林场苗圃荣获国家级营林劳动竞赛奖 , 近日,在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全国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转型发展”营林劳动竞赛上,赤峰市宁城县头道营子林场苗圃获得营林竞赛三等奖,不仅为赤峰市林业系统赢得荣誉,也为全市基层育苗单元的生态转型树立了典范。宁城县头道营子林场苗圃坐落于赤峰市宁城县中南部、老哈河上游,地处冀蒙辽三省区交界处,现有林地经营面积102277亩,其中育苗核心区209亩。苗圃拥有40名工作人员,其中包含管理人员2名、副高级工程师2名、检验员1名、固定技术工人8名、季节工人27名,形成了结构相对合理、专业扎实的育苗团队。多年来,他们秉持“科技兴苗、生态转型”理念,苗圃积极引进推广育苗新技术、新设备。加大良种营养杯苗培育比例,采用可降解无纺布营养杯和轻基质营养钵技术,既提升苗木成活率,又减少环境影响;运用无人机开展化学除草、灭虫、施肥作业,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引进先进节水灌溉设施,让育苗过程更生态、更高效,为苗木生长提供了稳定保障。头道营子林场苗圃先后被评为赤峰市“标准化育苗先进单位”、赤峰市“国有苗圃标兵单位”;2001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无检疫对象苗圃”;2021年和2023年,先后被晋升为市级“林业保障性苗圃”和自治区级“林业保障性苗圃”。2016年以来,该苗圃累计投资200多万元,在良种培育方面,成功培育了油松、华北落叶松、蒙富苹果等良种苗木1400余万株,良种育苗比例逐年稳步提升。2018年,国有林场改革后,头道营子林场苗圃创新推行分区生产模式,科学划分针叶树、经济林、绿化苗木培育区,根据不同苗木生长特性精准配套设施、改良土壤,实现土地利用效能最大化。同时建立长效规划机制,结合市场动态与生态工程任务,制定3-5年长期规划与1-3年短期计划,提前储备物资、检修机械,确保育苗工作有序推进。该苗圃的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苗圃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更赢得了竞赛评审专家组的高度认可,认为其发展路径与生态保护、转型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其实践经验具备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推广价值。下一步,宁城县头道营子林场苗圃将继续围绕国家林业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生态保护与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发力,建设好自治区级“林业保障性苗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