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梭育苗技术规程》修订版本正式发布, 近日,由阿拉善盟林草防检站、林草种苗工作站、林草研究所共同起草修订的《梭梭育苗技术规程》(DB15/T689-2025)已通过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审核并正式发布。梭梭,被誉为“沙漠卫士”,是内蒙古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人工造林的优选树种,对于维护沙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此次修订的梭梭育苗技术规程以2014年颁布实施的《梭梭育苗技术规程》(DB15/T689-2014)为基础,一是增加了机械播种和滴灌技术;二是遵循农药减量化与无公害化的原则,对部分限用农药进行了调整,以避免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三是鉴于之前的苗圃档案仅规定了纸质档案,而当前生产实际中已同时建立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因此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增加了档案管理相关要求。新增的机械育苗技术与传统的大田播种方式相比,显著提升了播种和覆土的一致性及精度,使得下种量和覆土厚度更为精确,出苗更加整齐均匀,同时解决了传统技术费时费力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播种效率和速度。滴灌技术比传统育苗亩灌水量减少了18.75%,同时有效提高了约15%的二级苗木合格率。下一步,阿拉善盟林草局将加大技术规程的推广力度,一是向育苗种植户和专业化合作社等大力推广机械播种和滴灌育苗技术,以节约人工、提高播种效率和苗木质量,有效指导梭梭苗木的生产经营;二是在梭梭育苗过程中,针对病虫害的发生,大力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天敌,维持生态平衡;三是加强规程的宣传力度,规范梭梭育苗生产技术要求,提高苗木产量与质量。
走进自然保护区 感受大自然的奥妙西乌珠穆沁旗古日格斯台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研学教育科普活动 , 为加强青少年的自然科普教育,引导青少年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学习自然文化知识,近日,西乌珠穆沁旗古日格斯台自然保护区开展青少年生态研学教育科普活动。活动通过观摩迪彦宣教馆、探访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增强青少年对古日格斯台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从小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意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活动期间,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同学们先后参观保护区地形地貌沙盘模型、植物王国、动物乐园、青山绿水、绿动未来等展区,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介绍了古日格斯台自然保护区境内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名称和识别特征等相关知识,同时向小朋友们讲述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使同学们“零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西乌珠穆沁旗古日格斯台自然保护区将以自然研学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调查监测活动,了解自然保护区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状况,为开展自然宣传教育提供全面可靠的资料储备和技术支撑,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自然知识需求,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及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宁城群众主动救助受伤狍子 彰显生态自觉 , 7月11日,宁城县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林草中队接到群众来电,称在大明镇马站后山上发现一只受伤狍子。电话的背后,是一次彰显生态守护意识的生命救援:7月7日,一位进山采药的村民发现了这只幼狍,当时因它伤势奄奄一息,村民见状便先将其带回悉心照料,待其状态稍稳后,便第一时间联系了执法部门,主动上交。执法人员随即联系县野生动物救助站进一步喂养治疗。正是平日里深入人心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让“遇伤救助、主动上报”的理念成了村民的本能反应。在等待救助站人员赶来的间隙,执法人员又进一步向参与救助的村民详细宣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规,强调“保护野生动植物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来不是一句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对受伤生灵的援助、每一次对野生环境的守护中。“您的行为正是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最好诠释。”执法人员向村民表达了感谢并予以表扬,狍子幼崽并无大碍,目前已获得妥善救助。山野间的风带着草木气息掠过,仿佛在见证这场跨越数日的生命守护。从村民的自发救助,到执法部门的快速响应,再到专业机构的接力帮扶,一连串行动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同栖共美的生动图景。这不仅是对一只野生动物个体的救助,更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缩影——当每一份对生命的珍视汇聚起来,每一个人都成为生态文明的参与者、践行者,便构筑起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坚实屏障,让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这片土地上持续绽放。
赤峰市森林草原保护发展中心举办全市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暨松树钻蛀害虫普查培训班 , 7月3日至4日,赤峰市森林草原保护发展中心在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举办“全市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暨松树钻蛀害虫普查培训班”,来自各旗县区林草部门及相关林场的技术骨干共计90余人参训。此次培训共设6个专题讲座,聚焦“技术赋能+实战应用”,旨在通过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式,提升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班聘请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自治区林草检疫防治总站、内蒙古森工集团等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行业专家,培训围绕松树钻蛀类害虫普查及普查方案解读;钻蛀类害虫普查软件应用;松材线虫病的识别、检测和防治;草地害虫监测防控技术;生物灾害监测调查技术;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经验分享等内容展开,并且现场为学员答疑解惑。此次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实用性高,提高了全市业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为更好开展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全市业务人员学习掌握了松树钻蛀害虫普查技术和软件操作,为圆满完成全市松树钻蛀类害虫系统调查工作保驾护航。
巴彦淖尔市林草局召开上半年重点工作调度会 安排下半年工作, 7月11日,巴彦淖尔市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海维主持召开上半年重点工作调度会,安排下半年工作。会上,集中学习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科室、二级单位负责人汇报半年工作开展情况,分管领导强调具体工作,陈海维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会议指出,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林草系统干部职工共同拼搏努力下,全市林草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三北”工程攻坚战完成治理501.49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63%,其中防沙治沙完成280.73万亩,提前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6大标志性工程进展顺利;林草湿资源违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销号率88.08%,4.9万亩恢复植被任务全部完成;全市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控制在10%以内。会议强调,下半年,要持续发力不松劲,树牢交卷意识,冲刺全年收官。一是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体推进学查改,抓好建章立制,在日常工作中执行好,坚持常态长效,以优良作风推动新时代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聚力打赢“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开展2024年项目的成效验收、巩固成果;加快进度推进2025年项目建设;做好2026年项目的前期工作,打好提前量;策划储备重点项目。三是防沙治沙专班各专项工作组要发挥好职能职责,推动建设进度、开展项目验收、总结先进经验,切实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形成一片示范效应。四是持续推进毁林毁草违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强化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加快销号进度。五是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当前降雨量较大,在检查验收、技术指导、项目施工过程中落实好责任,始终牢记安全第一。六是持续自我加压,推动好项目管理、草原过牧问题、碳汇等工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林草新贡献。
巴林右旗:重拳整治毁林毁草,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护航 , 森林与草原不仅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为有效遏制毁林毁草乱象,保护好全旗生态安全,巴林右旗重拳出击,全力整治毁林毁草行为,为生态可持续发展铺就了坚实道路。全链条组织,压实执法整治责任。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提质增效”作为全年“八个提质增效”重点之一,听取相关工作汇报19次,安排部署相关工作23次,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完善制度体系,先后制发了《巴林右旗打击毁林毁草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网格信息员制度实施方案》《巴林右旗林草资源管控和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为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奠定扎实基础。完善处级干部包联机制,全旗31名处级领导划定包联地区,定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协调督促包联地区推进集中整治工作,形成了旗、镇、村三级协同整治合力。全方位协作,形成执法高压态势。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森林草原监测体系,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监测等手段协同作战,实现对森林草原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召开执法培训21次,培训执法人员3800余人次,有效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此外,还建立林草、自然资源、农牧、司法、公检法多部门联动、集中式办公工作机制,抽调8名业务骨干会同林草部门组成工作专班,集中研判存在问题,确保案件及时结案、及时销号,形成了强大执法合力。全过程管控,有效遏制违法行为。从“人”“地”“责”入手,建立健全地块包联机制。567名生态网格信息员和925名护林员分组包联地块,苏木镇街道副职、一般干部和村书记包联嘎查村,苏木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对辖区负总责,分别以“1、3、5”的频次进行全覆盖巡查,切实做到地有人管、责有人担。研究制定《巴林右旗森林草原资源管护和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细化各相关地区和部门职责,以11个苏木镇街道为单位,建立了毁林毁草违法行为“重点人员名单”和“黑名单”,安排专人进行盯防,并采取入户、微信或电话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从源头上抓好防范,有效遏制了违法开垦行为增量。全覆盖宣传,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村村响”、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单等措施,大力宣传毁林毁草违规行为的政策法规、工作部署、进展情况、实际成效、典型案例,引导广大群众支持配合林草管护工作。目前已发布警示案例126期、播报文件370余批次,覆盖人群24.8万人次。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林草管护工作,向社会公布旗级和各苏木镇街道举报电话,安排专人接听、记录,同步设置举报信箱,定期开箱收集举报信息,并进行统一登记、分类处理,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形成了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经过持续高压整治,全旗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曾经被毁坏的森林和草原重新披上了绿装,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也在逐渐恢复和增强。青山绿水间,迎来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新机遇,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亦实现良性互动。未来,巴林右旗将继续履行好守护林草资源责任,不断创新绿色发展模式,为生态保护贡献更多力量,为守护绿色征程保驾护航。
赤峰市林草局“四维联动”,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赤峰市林草局以林草资源为纽带,通过“产业发展、生态护林、沙地治理、绿化美化”四维联动,深化林草产业融合、强化生态护林效能、扩大沙地治理成果、提升乡村绿化美化品质,让林草发展硕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为决胜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提供坚实支撑。发展壮大林草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一方面,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合理规划林下经济的发展布局。全市以国有林场为领头羊,积极探索实践“林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喀喇沁旗、宁城县等多地,开展林菌、林下中草药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的模式,2025年以来,已完成林菌种植0.32万亩、林药种植4.84万亩;另一方面,注重强化提升林草产品精深加工能力。2025年落实自治区林业产业化项目资金550万元,用于支持敖汉旗、林西县等林产品项目建设,不仅推动了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有效延长了林果产业链,提升了果品附加值,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第二季度全市林草产业产值达23.9亿元,经济林总产量已达1439吨,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筑牢生态护林屏障,拓展脱贫增收新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通过生态护林员制度,让脱贫人口在守护生态中稳定增收。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4078名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续聘、考核及工资发放工作,管护总面积达265.5万亩。市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中心协调森林保险承保机构为全部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提供了人身意外保险,投保率达100%,并将5200套自治区下发的巡护装备分发给各旗县。持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与巡护实效,推动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提质增效,切实发挥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在我区林草资源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为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坚实力量。着眼“两大沙地”治理,构建生态富民新机制。为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持续完善防沙治沙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既筑牢生态防线,又有益于防止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农村低收入群体返贫;同时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赋能。2025年,在全市“三北”六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明确以工代赈的劳务报酬规模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0%。持续扩大以工代赈实施规模,引导农牧民参与其中,目前全市已成立治沙合作社85家,治沙专业队505家,共2025年,截至目前,已吸纳劳动力8550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8590万元。既守护了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又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推进绿化美化工程,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市林草局结合乡村振兴,将乡村绿化美化与林果产业发展相结合,栽植经济林树种,大力发展森林观光、林果采摘等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带动农民致富增收,打造出了独特的森林景观。在推进创建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工程中,严格遵循“先设计、后施工”原则,切实发挥职能,全程跟进绿化规划、苗木质量把控等环节,确保招投标规范有序、施工扎实到位,为高质量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奠定坚实基础。2025年,截至目前共计7个旗县区53个乡镇88个村庄开展绿化任务,完成绿化面积1163亩,庭院及四旁增加绿量20600株,为乡村添绿、为农民增收,让生态宜居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开展隐患排查 守护湿地生态安全, 为加强湿地生态保护,防范化解安全风险,近日,巴彦淖尔市林草局组织开展湿地安全隐患排查专项工作。责任压实到位。巴彦淖尔林草局成立由相关科室、包联旗县的二级单位组成的工作专班,召开专题部署会议,下发《关于开展湿地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明确排查范围、重点内容及工作要求,建立“旗县自查+包联旗县二级单位抽查+市局明察暗访”工作机制,将责任细化分解到具体单位和个人,确保排查工作有序推进。排查不留死角。排查工作组深入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盟市重要湿地等,针对游客活动区、岸边戏水区、垂钓区等区域,检查安全标识、巡查管控、宣传教育等工作开展情况。截至目前,排查点位38处,发现安全隐患2处,已反馈责任单位整改。巴彦淖尔市林草局将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利用无人机巡护、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建立问题台账,督促立行立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打造安全稳定的湿地生态环境。
二连浩特市开展《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普法宣传活动, 近日,二连浩特市与内蒙古自治区同步开展《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普法宣传活动,多措并举,积极为古树名木保驾护航。“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二连浩特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响应国家、自治区关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先后多次前往辖区内古树名木和古树群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设立宣传牌、悬挂标示牌,增加巡查力度和频次,科学制定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古树的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和标识牌设立、悬挂工作已于6月中旬全部完成。6月30日至7月1日,二连浩特市又进行了为期2天的《条例》的宣传宣讲活动。活动开展前,市自然资源局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学习《条例》原文及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掌握古树名木保护的政策要求和工作规范。同时,根据以往所做工作整理了二连浩特市古树名木的分布、生长状况等基础资料,为宣传宣讲活动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活动期间,宣讲队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牧区、走向街道,通过讲古树的故事、讲古树的历史、古树保护的作用、我为古树做点事和破坏古树的惩处等多元素相结合,多方位进行宣传宣讲,结合生动直观的图文形式展现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性,实现动员全社会保护古树的根本目的。此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二连浩特市受宣群众达到近800人次,发放宣传册500余份,宣传纪念品350份,记者采访群众的满意度达到了95%,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群众对《条例》的认知度、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均有显著提升。二连浩特市将以《条例》实施为契机,将古树名木保护深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抓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抢救复壮、巡护、监测等各项工作。将以更高站位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科技赋能古树健康档案建设,以普法宣传激发公众参与热情,让每一株古树成为传承生态文明的“活化石”,为打造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注入持久生命力。
鄂尔多斯市开展《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普法宣传活动, 一、普法宣传全面开展鄂尔多斯市积极响应内蒙古自治区统一部署,在全市8个旗县43个苏木乡镇同步开展《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普法宣传活动。活动累计张贴普法海报200余张,发放知识手册5000余份,覆盖基层林草工作人员300余人次、农牧民群众2000余人次。通过“集中培训+实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林业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深入农村牧区开展现场宣讲,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易懂的典型案例和操作指南。二、强化业务能力培训乌审旗林长制办公室组织全旗六个苏木乡镇的护林员、草管员和基层林草工作者300余人开展专业培训。培训重点解读《条例》核心条款,结合当地古树名木的分布实际、保护现状及重要意义,有效提升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能力。三、营造社会保护氛围杭锦旗林业和草原局开展“守护古树名木 传承绿色文明”专项普法宣传行动。深入锡尼镇、呼和木独镇、独贵塔拉镇、甘珠尔庙柠条林场,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等形式普及法规知识。活动发放宣传单300余份,张贴海报8张,并在旗林草局公众号发布古树名木保护相关文章,扩大宣传影响力。四、健全长效保护机制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东胜区分局成立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将保护工作纳入林长制考核;通过实施病虫害防治、设置保护围栏、架设支撑等针对性措施,确保全区8株古树健康生长;同时建立定期调查认定机制,动态更新古树资源信息库。这一系列制度化的保护举措,为古树名木的可持续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实现了从应急保护向常态化管理的转变。鄂尔多斯市通过系统化普法宣传,在提升基层执法人员专业能力的同时,有效增强了社会公众的法治观念,成功构建起“法治引领、全民参与”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格局。此次普法活动创新性地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身边的生动实践,不仅有力推动了《条例》在基层的贯彻实施,更激发了社会各界保护生态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逐步形成了从“知法明理”到“守法尽责”再到“主动护树”的良性循环,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