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林草快讯

林草快讯

  • 兴安盟全面完成边境防火隔离带开设工作 

    2025-10-15 朗读

    兴安盟全面完成边境防火隔离带开设工作 , 兴安盟中蒙边境防火隔离带全长131公里,由科右前旗林草局、白狼林业局、阿尔山市林草局分三段进行建设。2025年8月份以来,各地抢抓天气、温度、可燃物干湿度有利时机,采用机耕、点烧等方式,高标准高质量进行边境防火隔离带开设工作,开设宽度100—300米。截至目前,兴安盟边境防火隔离带开设任务全部完成,为边境地区森林草原资源保护与民生稳定筑牢了坚实根基。兴安盟西北部与蒙古国交界,受蒙古高原西风带和蒙古国草原火灾影响,每年春秋两季都要面临蒙古国草原靠境、入境大火的严重威胁。位于兴安盟西北部的阿尔山市、五岔沟林业局、白狼林业局、科尔沁右翼前旗等重点林区是国家森林火灾高危区,森林覆盖率60%—80%。开设边境防火隔离带,对于防范堵截蒙古草原火灾,保护边境地区森林草原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任务极其重要。兴安盟边境防火隔离带位于阿尔山市和科右前旗的西北部边境地区,南至锡林郭勒盟东乌旗境内宝格达山与兴安盟交界处,北至阿尔山口岸西北处哈拉哈河边兴安盟与呼伦贝尔市交界处,全长131公里。科右前旗林草局负责50公里,占全长38.2%;白狼林业局负责58公里,占全长44.3%;阿尔山市林草局负责23公里,占全长17.5%。三段防线无缝衔接,共同构筑起抵御境外火灾的“坚固长城”。下一步,兴安盟林草部门进一步加强边境防火隔离带开设组织协调和监管力度,不断提升边境防火隔离带的建设质量,切实发挥阻火作用,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 执“防火之笔” 绘就青绿平安画卷 

    2025-10-15 朗读

    执“防火之笔” 绘就青绿平安画卷 , 秋意渐浓,林海如画。赤峰市宁城县黑里河镇全面进入秋季森林草原防火关键期,全镇上下以“防”为先、以“实”为要,多措并举筑牢防火屏障,守护绿水青山。筑牢责任防线,防火于未“燃”黑里河镇召开秋季森林草原防火部署会,覆盖镇村干部、企业及景区负责人百余人,明确“零火灾、零隐患”目标,建立“镇—村—护林员—群众”四级联防体系,确保责任到人、巡查到位,目前,已与辖区企业签订防火责任状30余份。唱响防火声音,织密宣传网络“线上+线下”双向发力,营造全民防火氛围。微信案例警示、“敲门行动”入户、宣传车流动广播、防火旗与横幅全域覆盖。活用多种宣传形式推动防火知识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全镇已发放宣传单6000余份,悬挂防火旗200余面、横幅20余条,切实增强了群众“不想火、不敢火、不能火”的防范意识。淬炼应急尖兵,筑牢实战屏障黑里河镇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全面提升火情处置能力,应急扑火队随时待命,防火物资全面检修、模拟演练常态开展,同时,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护林员分区巡查、重点时段加强布控,对关键区域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全力筑牢森林草原“防火墙”。黑里河镇以责任为纲、宣传为媒、实战为要,把“防”字写在行动上,把“实”字落在细节中,织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程防控的防火网络。在这片林海间,每一面防火旗都是承诺,每一次巡查都是守护。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幸福家园,让秋景常在、火情不“燃”。

  • 兴安盟扎实推进松材线虫病秋季普查工作  全力守护...

    2025-10-14 朗读

    兴安盟扎实推进松材线虫病秋季普查工作  全力守护森林生态安全 , 秋季是松材线虫病监测排查的关键窗口期,为有效防范松材线虫病传入扩散,筑牢兴安盟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兴安盟林草局立足全盟松林资源分布实际,统筹部署、精准施策,组织盟、旗(县市)、乡(林场)三级林草部门及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扎实开展松材线虫病秋季普查工作。通过高位压实责任、强化科技赋能、深化全民动员等举措,有效巩固全盟森林生态安全稳定形势。一、高位部署,全力压实管控责任一是完善防控体系,兴安盟林草局于8月召开专题会议,结合辖区气候条件、松林资源分布情况,制定“一域一策”普查方案,明确范围、标准与节点,构建“盟-旗(县市)-乡(林场)”三级联动责任体系,将任务细化到最小单元。二是强化检疫管理,加大对松材加工企业、木材市场、苗圃基地的检疫检查力度,出动检疫执法人员192人次,实地深入涉木企业69家,严查检疫松木及制品,对违规行为依法严处,并责令限期整改。经检查,发现问题17起,所有问题已于9月全部整改完毕,整改完成率100%。二、双擎驱动,筑牢精准监测防线整合技术资源,将“现代科技”与“传统踏查”相结合,一方面,运用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优先排查高速公路沿线、景区、松材加工企业等重点区域,通过图像识别快速筛选叶片发黄、枯萎的疑似病株,单块林地普查时间缩短70%以上;另一方面,出动专业技术人员80余人开展人工踏查,对偏远山区、零星分布松林等无人机难以覆盖的区域进行“地毯式”排查,全面消除监测“死角”“盲区”。同时,在全盟重点区域布设500套诱捕器,实时监测传播媒介天牛活动轨迹;建立普查与处置“无缝衔接”机制,发现疑似病株立即标记、取样检测,实现病害“早预警、早识别”。截至9月30日,全盟11262个小班、153.3万亩松林已全部完成监测,共发现枯黄枯死松树1041株,其中不明原因死亡松树32株,均已完成取样检测,未发现松材线虫。三、营造氛围,增强全民防控意识分层分类开展防控宣传与技术培训,推动防控意识深入人心。8月,讲解病害典型症状(针叶黄褐色、树脂分泌减少、树干有蛀孔)、规范取样方法与数据记录要求,同步实操指导松材线虫病监管平台及APP应用,累计培训150余人次。抢抓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生态日等时间节点,通过发放宣传手册、设立户外展板等形式,向群众普及松材线虫病危害、传播途径、防控政策及疫木识别要点,累计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此外,动员全盟有害生物防治机构业务骨干走进林区周边学校、企业开展宣讲活动,结合典型案例剖析与实物展示,强化群众对病害的认知,引导社会力量主动参与防控工作。下一步,兴安盟将以此次秋季普查为重要支撑,持续压实松材线虫病防控责任,优化“科技+人工”监测预警模式,深化全民防控宣传教育,紧盯不明原因枯死松树后续跟踪管理与传播媒介天牛防控,切实巩固普查成果,全力守护兴安盟森林生态安全稳定。

  • 兴安盟:红果垂枝缀丰年 

    2025-10-14 朗读

    兴安盟:红果垂枝缀丰年 ,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9月30日,走进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巴彦温都热嘎查,只见连片的果园铺展山野,红彤彤的鸡心果沉甸甸地缀满枝头,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果农们身影穿梭林间,熟练地采摘、搬运、分拣,忙碌中洋溢着劳动的欢欣与喜悦。“这片果园占地足足600亩!”果园负责人马连山满脸自豪地介绍道,“2020年我们决定种果树时,好多人不理解,觉得这事儿投资大、周期长、风险还高。但我们认准了这条路——只要科学种植、用心经营,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甜日子’!”园中形如鸡心、色泽鲜艳的小苹果,学名“塞外红苹果”,俗称鸡心果,是内蒙古特色林果品种。近年来,凭借其酥脆的口感、酸甜适中的风味,以及耐储存、不易落果的特性,逐渐走俏市场,成为群众增收的“金果果”。创业初期,技术匮乏、经验不足是马连山面临的主要难题。关键时刻,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伸出了援手,给予技术帮扶。“专家手把手教我们选苗、整地、栽植、修剪和防病虫害,还推广水肥一体化、高光效树形等新技术,显著提高了果苗成活率,让果树提前进入了丰产期。”马连山感慨万分。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综合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顾义明长期扎根一线,指导果农生产。她表示,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园,集成推广抗旱节水、林下复合经营等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有效帮助了果农降低投入、提升果品质量、稳定经济效益。步入果园腹地,可见果树行间防风、赤芍等中药材长势良好,绣球、百合等花卉点缀其间。“这是‘以园养园’的好办法。”马连山解释说,“林下种植既增加了额外收益,又起到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的作用,促进果树健康生长,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与此同时,果园也创造着显著社会效益,长期为15至20人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还成功培养出2名本土技术人才,为当地林果业发展注入专业力量。如今,兴安盟“塞外红苹果”种植面积已突破1万亩,盛果期亩均纯收入达9000元,实实在在成为广受果农欢迎的“致富果”。为进一步巩固产业成果,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不仅建立技术培训长效机制,还通过微信群实时推送果树管理信息,助力果农成长为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下一步,我们还将引导种植户发展果品深加工,开发果汁、果干、果酒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塞外红’真正红起来、火起来!”顾义明信心满满地说道。

  • 包头市九原区林草局双线发力筑牢草原生态安全屏障 

    2025-10-14 朗读

    包头市九原区林草局双线发力筑牢草原生态安全屏障 , 包头市九原区草地面积约占行政区土地面积的14%,其中约半数草地为分布于阿嘎如泰苏木的天然牧草地,均属山地温性草原亚类;剩余部分则为平原地区的人工草地与其他草地,多为盐化低地草甸亚类。为持续夯实草原资源保护根基,推动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九原区林草局近期同步推进两项重点工作,成效显著。一方面,扎实开展草原样地综合监测,以数据支撑生态保护。本次监测覆盖14个草原样地,通过系统调查掌握草原生态现状。监测结果显示,九原区草原现有牧草种类丰富,包含克氏针茅、虎尾草、蒺藜、苔草、铁杆蒿等多种典型物种,草原覆盖率达60%以上。各项数据相较于前一年均有显著提升,监测工作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自治区核查验收,为后续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与科学管理提供了精准的数据依据。另一方面,深入推进毁林毁草违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以严管守护草地资源。自今年3月起,九原区林草局针对自治区下发的草地图斑及辖区内各类草地图斑开展全面排查,累计排查图斑超百个。查处并完成4个违法草地图斑的整改工作,有效遏制了破坏草地资源的行为。查实情、摸实底的监测工作与严排查、严整治的集中行动,形成了草原生态保护的“双保险”。下一步,九原区林草局将持续加强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完善监测与监管机制,坚决守护好区域生态安全。  

  • 赤峰市旺业甸实验林场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

    2025-10-14 朗读

    赤峰市旺业甸实验林场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防火宣传教育活动 , 为推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落地见效,近日,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实验林场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成功开展了以“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主题的系列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将党的政策宣传与防火工作有机结合,切实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火灾防范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精准滴灌”进校园,防火意识植童心林场组织宣传队伍深入辖区学校,通过开设防火知识小课堂、发放宣传图册、现场教学风力灭火机操作等方式,生动讲解森林火灾危害与防范知识,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链式宣教效果。“关口前移”驻要点,源头防范降风险在高速路口、露营地、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设立固定宣传点,悬挂横幅、发放资料,面向游客、司乘人员及户外爱好者普及防火法律法规和野外用火规定,引导进入林区人员自觉遵守防火要求,从源头上遏制火灾隐患。“党员先锋”走基层,服务群众零距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村庄农户、田间地头,发放印有防火宣传标语的口罩、纸巾、防火宣传资料,面对面讲解党的惠农政策和防火知识,同步排查风险隐患,协助清理林缘地带易燃物,切实把防火安全网织密到“最后一米”。“流动阵地”广覆盖,宣传引导无死角依托防火宣传车辆组成流动宣传队,深入美林镇各村组、集市开展巡回宣传,通过车载广播循环播放防火通告、倡议书及相关法律法规,推动防火宣传全域覆盖、家喻户晓,积极营造“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是旺业甸实验林场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全民防火意识和法治观念,进一步筑牢了森林草原“防火墙”,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凝聚起“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强大合力,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 呼伦贝尔市圆满完成2025年草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监...

    2025-10-14 朗读

    呼伦贝尔市圆满完成2025年草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监测核查工作 , 为全面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严格按照市林草局工作部署,圆满完成2025年全市草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监测核查工作。本年度,呼伦贝尔市草种繁育基地任务面积达5.32万亩,涉及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农垦集团和林业集团。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积极组建技术服务组历时两个月,深入各项目区开展实地监测核查,同时针对草种繁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精准的现场技术指导。工作中,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始终严把质量关,严格依照《内蒙古自治区草种基地建设项目管理指南》开展监测核查工作。技术人员对羊草各生育期的生长状况、种子及草产量进行了科学记录与系统分析。同时,积极创新监测手段,应用“地空协同”模式,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与现场样方采集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掌握种子田长势及地块落实情况,确保了监测核查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优质牧草种子是保障生态修复有种可用的前提条件、是推进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呼伦贝尔实现草畜平衡、可持续发展、打赢治沙攻坚战的核心所在。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将持续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全力配合主管部门工作,为呼伦贝尔市草种繁育基地建设保驾护航,为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贡献林草科技力量。

  • 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措并举护航秋季候...

    2025-10-14 朗读

    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措并举护航秋季候鸟迁徙, 水草丰美的呼伦湖湿地,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此停歇觅食,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秋意渐浓,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成群的候鸟在河湖周边集结,它们在此养精蓄锐、补充能量,为即将开始的漫长迁徙之旅做最后准备。呼伦湖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是东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和亚洲水禽的重要栖息繁殖地。为守护好这条“生命通道”,呼伦湖保护区管理局多措并举,全面加强秋季候鸟巡护、监测与救护工作。一、立体巡护:为候鸟迁徙构筑安全屏障为确保候鸟栖息和迁徙安全,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强了对候鸟等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保护区内已形成“水、陆、空、点”立体化巡护体系,做到“时间全天候、地域全覆盖”。巡护人员通过加密巡护频次、扩大巡护范围、打击违法行为等一系列措施,重点强化对候鸟迁徙停歇地与活动区的管控。二、科学监测:科技助力候鸟保护依托动态监测与视频监控等手段,实时开展候鸟种群数量、栖息状态及疫源疫病动态监测,系统掌握了候鸟迁徙规律,为科学保护和精准管理提供了坚实支撑。根据2025年秋季鸟类监测数据,保护区内共记录到10目22科41属68种75311只鸟类,相较2024年秋季增加21442只,以雁鸭类为主,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鸿雁、白琵鹭、大天鹅等15种1979只。三、生命守护:构建候鸟救护体系在关注候鸟迁徙安全的同时,呼伦湖保护区管理局还积极开展受伤鸟类的救护工作。在候鸟迁徙季持续关注候鸟迁徙情况,一经发现因受伤、体弱等原因不能顺利迁徙的鸟类,将迅速开展救治,确保救护工作的及时、有效。随着保护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与恢复,吸引越来越多的鸟类在此栖息繁殖,呼伦湖保护区正成为候鸟迁徙途中名副其实的“温暖驿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这片水草丰美的湿地上徐徐展开。

  • 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翌...

    2025-10-14 朗读

    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翌年珍稀植物扩繁准备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 近日,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围绕“科学为先、保护为本” 的基本原则,抢抓秋季物种繁育的“黄金适应期”,全面推进翌年珍稀植物扩繁准备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从而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修复工作注入新动力。入秋以来,保护区在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的专业指导下,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全面深入开展各项准备工作。一方面,对保护区内的珍稀植物资源进行详细摸底调查。工作人员深入山地、沙地、湿地等复杂地形区域,通过样线调查、样方法调查,结合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智能化生态监测设备等现代技术,对珍稀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群落结构、生态习性以及受威胁因素等进行全方位、高精度调查。经初步统计,已记录到多种珍稀植物,为后续扩繁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保护区管理局积极开展珍稀植物扩繁技术研究与储备。技术团队查阅大量资料,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针对不同珍稀植物的特点,制定个性化扩繁方案。同时,开展实验室模拟实验和小规模野外试验,探索种子萌发、扦插繁殖、组织培养等多种扩繁技术在珍稀植物上的应用可行性。目前,部分珍稀植物的扩繁技术取得初步成效,为大规模扩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将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加快推进珍稀植物扩繁项目落地实施。建设专门的珍稀植物扩繁基地,配备先进的设施设备,扩大扩繁规模。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交流,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扩繁技术水平和效率。此外,保护区还将持续开展珍稀植物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其生长动态和生存环境变化,为科学保护提供有力依据。

  • 喀喇沁旗林草局开展防灾减灾暨森林草原防火主题宣...

    2025-10-14 朗读

    喀喇沁旗林草局开展防灾减灾暨森林草原防火主题宣传活动 , 2025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为切实保护林草资源,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喀喇沁旗林业和草原局在锦山镇城区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暨森林草原防火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设立宣传咨询台,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与宣传品等形式,向广大群众普及森林草原火灾预防知识。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讲解了安全用火规范、初期火情处置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活动累计发放宣传单、环保宣传袋1000余份,有效提升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防灾减灾暨森林草原防火主题宣传活动有效提升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下一步,喀喇沁旗林草局将以“国际减灾日”宣传为契机,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森林草原防火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不断筑牢人民群众安全防线,切实保障全旗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林草资源生态安全。